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步提升成了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步发展,它是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两种对立诠释:种观点认为,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种观点则认为,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物比另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康德而言,人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和根源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启蒙”观念批判和“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中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考察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由洛克给定,目标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大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幅存在图像。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性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种构成性改写。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和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三维丝网里样,到处都被截获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论证实体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个论证,它方面捍卫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项未完成事业",但他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