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足完整无缺的,“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杂卦传 错简 叶(协)韵 非覆即变(错综) 互卦 循环互卦
  • 简介:六十四卦如何由八卦重叠而成,思想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本文立足“重”与“”的同异,探讨其成卦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天地万物变化的联系。孔颖达以相解释相重,在忽略二者矛盾的前提下进行推论。邵雍立足一分为二发明相,”重”在他是指天圆地方的天道运动,而与重卦无关。以为邵雍言先天方位的八卦相是讲重卦的观点缺乏根据。胡宏从太极——天道的运动说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关系。利用“重道”去解释“重卦”,揭示了六十四卦生成的不同机理。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按照太极生万物模式的需要发挥邵雍的理论,反映了邵雍以后易学的发展。来知德批评了邵雍、朱熹对相与相重的混淆,但又不是胡宏的一“重”到底.而是重与双方相互补充发明,合力生成六十四卦。尽管哲学家们对”重”与“”的方法的把握和定位不尽相同,但易卦的生成应当是天道运动规律的概括和表现则是他们的基本的共识。

  • 标签: 重卦 相错 一分为二 重道 刚柔相推
  • 简介:《管子》中的“宙”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2月20~22日在葡萄中部莱里亚市举行,由葡萄汉学会与莱里亚理工学院教育和社会科学高等学校共同主办,主题为“传统与现代”。来自葡萄、西班牙、瑞典、法国、德国、巴西、新加坡、比利时、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中国等国家的20多名汉学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 标签: 葡萄牙 国际汉学 论坛 高等学校 社会科学 理工学院
  • 简介:先秦儒学的义理开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入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爻别"说.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
  • 简介:朱熹易学造诣深厚,其易学逻辑思想主要是围绕“”而展开的。首先,他将“族辨物”看作是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稽”来获得关于事物类同与异的认识;其次,他将易看作是“假借虚设”之辞,认为易之道理是“悬空”、“假托”之说,把思维同事物之义理相结合,重视对“道理”的考察;在推理的过程中,朱熹还强调“理不走作”,运用辩证的思维,权正取舍,以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最后,他将“依而推”的易学逻辑推理原则发展成为“稽实待虚”的逻辑推理理论,丰富了易学推理理论。总之,朱熹一生著述丰硕,他的易学推思想在易学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朱熹 易学推类 假借虚设 稽实待虚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的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的不同,提出的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的"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归咎于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的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自”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与观念-思想化两。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 标签: 前诸子时期 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 存在状态
  • 简介:《易传》提出“保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太和"即以人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推方法,古代先贤只给出了一系列的语义说明,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形式语言的语形说明。如借助现象对事物的状态和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描述的科学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给它构造一个推理模式,并通过分析它的思维进程、根据、推导原则及违反原则的错误,展现它的特点、能够成立的有效及世代相传的普遍适用,并进而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促进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辩证扬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的沟通。

  • 标签: 有效性问题 先秦时代 构造 推类 文化传统 科学认识方法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睽卦卦义为睽而通,其卦辞与各爻爻辞亦皆围绕此义而展开。睽是睽乖之义,睽乖之所以能通,是因为本卦还有逊退之象义。卦辞之所以仅“小事吉”,是因为逊退只能用于非原则冲突,或者仅作为一种策略运用。初九爻:“丧马”是睽,“勿逐自复”是通;“见恶人”是睽,“无咎”是通。九二爻:臣仆遇主人,本应退避,但“遇主于巷”,避无所避,是睽;因属情势所逼,自身无过,故“无咎”,是通。六三爻:受刑者艰难赶车,是睽;因赶车很卖力,喻能洗心革面,终能获吉,是通。九四爻:睽孤无助,是睽;遇元夫得助,是通。六五爻:同宗之间有乖违之事,是悔,是睽;乖违之事消解,故同宗之人一起登上宗祠吃肉庆祝,是通。上九爻:求婚或娶亲队伍似寇盗,是睽;“往遇雨则吉”,是通。

  • 标签: 睽卦 睽而通 逊退
  • 简介:毛泽东的两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 标签: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 简介:中国古代人的哲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化”,、“心“和“游”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天下之言"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孟子》 《性自命出》 性善论 个别 郭店竹简 人性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与气质之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的意义,而天地之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善恶混)而走向一(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以“应该”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的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基础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的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的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