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超主义哲学:《易经》哲学特质1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义理归趣何在?《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哲学呢?我们答案:它是一种场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互摄之道“超主义哲学”。所谓场乃“权能场”之省。“权能场哲学”乃是一种以依体验出发点,理论根据

  • 标签: 权能 哲学立场 文明人 易经 体验 生命活动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相关材料,从学与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洞察。在他看来,超出了语言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文本空间。

  • 标签: 真理 语言 庄子 隐喻
  • 简介: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学”与“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规制人生和社会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学”与“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目标通过对礼法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其致思取向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目标在于回归,其致思取向”。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同时,对人为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 标签: 法哲学 为道 为学 《老子》 《管子》“四篇”
  • 简介:"易"根本在于,观物取象,并进而在象流动与转化中洞察出卦象,由卦象以尽意."象思维"本质在于"非实体性",而这种非实体性使象思维具有"原创生"性,并且表现出与西方实体性概念思维本质不同.从原创生视角观之,历史上和今天关于卦爻之象数与卦爻辞哪个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原创生"筑象"过程."原创生",就是无极而太极之生,"无中生"和"中见无"之生.

  • 标签: 卦爻 非实体性 原发创生性
  • 简介:在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象数易学思想基础,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处理,张伯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卦象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卦、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易卦,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卦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卦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卦、易象阐述丹,易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新启迪。

  • 标签: 张伯端 悟真篇 周易 内丹 道教
  • 简介:所谓"",其存在形式"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古经中卦爻画所蕴含阴阳变易法则.透过卦爻符号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天地人三才统一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宇宙本质.

  • 标签: 《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老子哲学基本范畴。老子”既是世界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理想。关于老子“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文浅意深却足万物之至理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内涵结构。

  • 标签: “无为” “道” 老子 内涵结构 道家 万物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恶意之动,知善知恶良知,善去恶格物”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疑难进行了相应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记载,《传习录》、《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三条最为基本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
  • 简介:扬雄拟而作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吸收和内化.前人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角度,而对中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特征贯穿了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形成发展脉络等更为清晰准确认识.

  • 标签: 扬雄 《法言》儒道思想
  • 简介:近代老学中国老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社会转型、思潮不断、文化急剧变革背景,许多学者致力于老子研究,并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老子研究著作。相对于古代、传统老学来看,近代老学呈现出了新学术特质。这种特色既表现在研究范式转变,即普遍采用西方学术分科方法研究老子,同时也表现在研究内容与价值追求变化。对老子之道阐发,老学研究核心问题,因此,本文拟围绕近代老学中有代表性论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理论贡献与时代精神。

  • 标签: 老学史 近代 道论 老子之道 学术分科 社会转型
  • 简介: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抽象性、普遍性革新;裴颁以其“”本论对老子“具体性、特殊性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一无”性内在结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对老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 标签: 魏晋玄学 独化
  • 简介:《管子》四篇战国时齐国稷下道家代表性著作。本文以"中心,对"含义,"两大特征和三种类型,以及""与其他五大范畴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揭示了《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继承和对儒家、法家思想吸收。最后,本文简要总结了《管子》四篇中道论线索、特征和影响。

  • 标签: 《管子》四篇 虚无 超越性
  • 简介:在国学复兴背景看儒学,可能利弊参半。利处很明显,至少以往传播儒学麻烦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如孔子塑像被搬来搬去无所适从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弊处则可能在于,公开批判减少同时,儒学发展刺激也相应减弱。而接受与应对批评,其实是现代儒学发展重要助缘。因此,仍然应该直面或明或暗批评存在。只是与在传统备受责难时比,现在谈儒学策略应该不一样。

  • 标签: 现代儒学 说服力 意识形态 无所适从 批评 公开
  • 简介: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以来"三五与一"思想有了清晰完整理论形态。

  • 标签: 李道纯 内丹 易学 三家相见
  • 简介:孔子与《易》密切关系,抛开《史记》和帛书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德性学说。

  • 标签: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 简介:”义解析赵毓民,赵琳前人对老子注疏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条件对老子理解,未必全合老子本义。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们宁信老子所言而怀疑那些玄虚难懂注疏。为了悉心领会老子原文,我们根据五千言中概念性词汇反复出现、一章之内...

  • 标签: 道法自然 实体物质 抽象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 五千言 发展过程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基础,兼采王霸之道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社会形势。关于帝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考虑。在治国方略,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无为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体现,“霸王道杂之”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