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科学哲学的兴起归功于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的初衷并不是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将传统哲学研究引向“科学”的轨道,实现脱胎换骨的任务转型视域转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科学的”哲学。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模,隐含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方式。直到历史主义学派在批判这种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解方式,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凸现出来。

  • 标签: 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脉络 理解方式 历史主义学派 哲学学科
  • 简介:本年度举办5讲。(1)3月13日,第91讲,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主讲,题为“致毁知识科技危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2)11月15日,第92讲,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陈秀芬主讲,题为“谈话可以治病吗?论金元明清医学中的‘以情胜情”’。(3)11月22日,第93讲,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范岱年主讲,题为“从科玄论战90周年看科学和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形而上学”。

  • 标签: 自然科学史 科学哲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论坛 致毁知识
  • 简介: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实验技术的精细化,意志自由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视,认可意志自由的现实存在的哲学家持质疑态度的神经科学家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对立。立足于这一背景,从对李贝特实验的解析出发,我们试图批驳将包括自主决断等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内的人的所有行为均可还原为大脑的物理化学反应机制的“神经过程决定论”及“生物主义的还原论”;基于“精神活动依赖于生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这一物质基础”以及“行为的原因不同于行为的理由”等鲜明理据,有力地论证人的意志自由、人的自主决断之客观真实的存在,并揭示这种开放性的决断并非取决于因果先定的大脑活动,而是具有不受自然界因果必然性支配的特征。

  • 标签: 神经科学 意志自由 因果必然性 实验技术 精神活动 物质基础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之相关的科学科学社会学的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正确的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的例证或其新范畴的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曾经使中国的科学哲学在突破思想壁垒的过程中较为便利地取得了旨趣的合法性,但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对普遍性的寻求纳入到根植于本土知识文化需求的“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哲学的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刘大椿先生提出的“另类科学哲学”对科学文化进行了反思建构。在《科学文化文化科学》一文中,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任务。一个命题是:“科学科学文化‘缺失文化’”;一个任务是:“使科学科学文化有文化”。这两点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标签: 科学文化 文化缺失 科学哲学 文化科学 有文化 命题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47—63期。(1)第47期,3月7日,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所郑林娟博士作报告,题为“面对道德分歧,我们何去何从?——以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研究为视角”。(2)第48期,3月1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孔明安作报告,题为“爱的本质普遍性哲学的困境——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

  • 标签: 分析哲学 山东大学 医学院 社会发展 大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5月25—26日在广东梅州召开,由嘉应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和嘉应学院沈健副教授组织筹办。来自全国17所高校的30余位学者参会,就“社会科学哲学——现状问题”和“自然的发现”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研讨会涉及了科学哲学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向。

  • 标签: 社会科学哲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现状 专业委员会 信息网络
  • 简介:近些年,对于科学科学哲学的思考,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情况,引进了一大批迥异的思想材料科学哲学随着后实证主义思潮的步步进逼,历史主义、建构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接踵异军突起,迫使我们作出恰当的应对。我们关于另类科学哲学的探讨、关于“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的论辩,便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 标签: 文化科学 科学哲学 后实证主义 后现代主义 思想材料 历史主义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的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的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5月15—20日,受荷兰实践哲学研究学校校长、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伦理研究所所长、芝诺哲学研究所所长马库斯·杜维尔(MarcusDtiwell)教授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廖申白教授和李建会教授访问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以及莱顿大学人文学院的负责人和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期间,江怡教授和李建会教授在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专家学术讲座上分别作了题为“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和“儒家语境下的人类尊严:新的重建”的学术演讲。廖申白教授在“东方西方”哲学大会上作了题为“儒学视野下的实践的心灵的概念”的主题演讲。

  • 标签: 大学哲学 人文学院 荷兰 师范 北京 代表团
  • 简介:3月18—31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率领由副院长韩东晖教授、副院长魏德东副教授、院长助理及外事办主任温海明教授、臧峰宇副教授、李科林博士、刘玮博士组成的哲学院教师代表团访问英国。19—20日,哲学院伦敦国王学院联合主办了题为“启蒙中国:哲学含义、政治影响社会变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团 学院 英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 副教授
  • 简介:9月22—26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共同主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布朗(HarveyBrown)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科学哲学伦理中心主任胡恩(PaulHoyningen—Huen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公司治理和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绍尔茨(MarkusScholz)、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系凯瑞尔(MartinCarrier)教授和门克(CornelisMenke)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哲学系莱尔(HolgerLyre)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部分师生约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包括量子力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等。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哲学 科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论坛
  • 简介:哲学的第一问题或者说元问题是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的历史。由于对哲学自身的身份或定位认识不清,我们的哲学书总是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诉说着哲学的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分别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关注,但从根本上看,哲学面对的仅仅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人的立场上去关注和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 标签: 哲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意义 哲学研究 元问题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社会、哲学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7月14—15日在安徽安庆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等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为“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主要议题包括: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使命、特征、规律等一般理论研究;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模式、载体、领域、能力的创新(包括网络学术交流、科普传播平台、科学教育平台、社会教育平台、传统媒介创新平台等)研究;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者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构成及其自我提高研究;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分类、特征、需求等研究;新媒体的崛起对科学传播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传播政策的配套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教育、科学传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企业(含传统媒介企业)的运营管理研究;新媒体时代西方科学传播学的新进展研究。

  • 标签: 科学教育 传播学 学术会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新媒体时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简介:10月9—12日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召开。国际科学社会研究学会也称4S(SocietyforSocialStudiesofScience)。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名学者参会,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多位学者也应邀出席会议。由于视听媒介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本届年会全体大会的主题即设定为“声音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

  • 标签: 自然科学史 社会研究 年会 学会 国际 中国科学院
  • 简介:9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哲学分析》编辑部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这一主题,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科技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辩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简介: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积累了有关自然界的丰富而系统的知识,阴阳五行是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阴阳五行不仅应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更应从科学意义上来理解。科学有事实科学本质科学之分,阴阳五行学说以哲学直观思辨作为公理基础,以准公理系统式的纯然本质的方式存在运行,不依赖事实经验并摆脱经验事实而存在,满足本质科学的意涵。

  • 标签: 阴阳五行说 科学 本质 工具性 哲学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48—54期。(1)第48期,3月20日,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教授宾涅(MichaelBeaney)主讲,题为“分析哲学和哲学史:理性重建观念”。(2)第49期,4月22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系教授施泰因(MarkSteiner)主讲,题为“从数学中所得多于投入”。(3)第50期,9月25日,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梁益埔主讲,题为“理解作为主体的自我”。(4)第51期,10月11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唐浩、山东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任会明,分别作“维特根斯坦和内在外在的二元论”、“延展认知和沼泽人”的报告。

  • 标签: 人文论坛 中国人民 学科学 社会 台湾大学 维特根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