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观”,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法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法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法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 标签: 冲突法 起源 比较
  • 简介: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的干扰,竭力恢复哲学的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的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形成,正是以哲学的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的迷失和寻求。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文化冲突与融合 社会文化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阶段 现代社会
  • 简介:时间参数理论由贝尔纳普于2001年提出,该理论使用不同的语义解释参数构建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境,以确定以言行事行为是否成功或者是否被满足。但是贝尔纳普在构建语境时忽略了地点这一重要的语境参数,这也导致了双时间参数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成功以及满足条件的不完善刻画。由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改进方案。首先,我们在简要介绍双时间参数理论以及其中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修正方案的大体思路,即将双时间参数理论的基础由分支时间逻辑变为分支时空逻辑。其次,我们将介绍分支时空逻辑中的主要内容。再次,我们说明如何在分支时空逻辑上使用PSTIT算子刻画群体行动的问题。最后,我们将具体介绍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修正方案。

  • 标签: 时间参数 时间逻辑 行事行为 2001年 语义解释 群体行动
  • 简介:邻避设施整体公共效用与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二元冲突是邻比冲突治理必须考量的核心问题,邻避设施公共效用的必要性强弱、设施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以及设施设址的环境正义伦理,应是决定邻避设施设址决策的关键变量,由此可以建立邻避设施设址决策净值的简约分析框架。环境哲学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逻辑要求应从严判断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变受害者负外部性影响举证责任为受控者否定性结论举证责任。虽然邻比冲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无法确保邻避设施得以成功建设或运营,但政府引导的公民参与比将公民排除在邻避设施设址政策过程之外更为必要和理性。即便面临诸多质疑,补偿回馈机制对治理邻比冲突具有实践必要性和伦理正当性,有助于提高邻避设施设址接受度,能促进邻比冲突治理。

  • 标签: 邻比冲突 公共效用 负外部性 公民参与 补偿
  • 简介:6月21~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美国国际时间学会、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海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美国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威奇塔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富尔顿分校、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法国里昂东方学研究所、加拿大女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专家学者约50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周易》 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 美国加州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方东美认为西方哲学不重视时间问题,往往将时间空间化,这导致他们没有承续的历史,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的《周易》则非常注重时间问题。相比于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他将《周易》的时间观念概括为“回旋变易”,这一时间观集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的优点于一体,不仅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接续性,而且对于儒家精神人格的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在其演变中价值的保持和发扬光大都至关重要。

  • 标签: 周易 时间 回旋 变易
  • 简介: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 标签: 帛书《衷》篇 “禅让” 《易传》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的交接处,提出了“先验的想象力”来使两者的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的“象”,而此类象中的大象就是原本的时间。出自此原时间的“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的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的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的形成是在公元前500年后的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的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的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的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的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的发展特点决定的;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的联系,表示爻的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爻题
  • 简介:10月8~10日在德国锡根大学(UniversityofSiegen)举行,由锡根大学哲学学部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 标签: 现代社会 学术会议 浙江大学 冲突 宗教 中德
  • 简介: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 标签: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 简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对于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关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的历史延续的工具。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间?考察它的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尔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 标签: 生活意义 海德格尔 时间观 四维 存在方式 “时间”
  • 简介:《毛诗序》有相对一致的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的《序》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相邻的《序》文也往往有一定的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人之手。三家《诗》本无序、四家《诗》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的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诗》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洗明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诗》有更浓厚的政治教化的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诗》的创立。三家《诗》的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的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的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 标签: 四家《诗》 异同 《毛诗序》 成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