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起点。它是原始综合,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阶段,那就是原始段,即“毛胚阶段”。这阶段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 标签: 发展史 宗教信仰 神秘主义 神秘色彩 境界 八卦
  • 简介:公共关系与图书发展杨希平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关系我国悄然兴起,经济领域发挥越来重要作用,并且引起图书重视应用。本文公共关系我国出现背景,公共关系图书事业发展作用,以及图书开展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问题,...

  • 标签: 图书馆事业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 图书馆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部 实践活动 公关意识
  • 简介:以《河图》《洛书》为代表宋代易图,完全突破了象形化物象图画层面。以白黑点为元素展现出完全抽象化图像。从图像来说,其核心内容除了“数”便是“方位”,是种完全以形象表达抽象模式。而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看来,这样种图像化经典解释方式无疑是易学发展中重大突破。但作为种经典解释方式,易图学定是《周易》解释发展,而不能被当成圣人作《易》之本末颠倒。这种对于易图学不同定位,使得清初学者们重新构建易图学同时,不仅赋予“大衍”、“四象”等概念以新诠释,重新梳理“象”、“数”关系同时,开出了易学发展新方向。

  • 标签: 图学 图书易学 象数 河洛
  • 简介:“克己复礼”并非孔子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学说,可以说孔子“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种“仁”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显著不同。孔子言语中礼、法概念是疏离,而礼、仁概念是切近。苟子固然也有些重视礼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法治学说体系。

  • 标签: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中有关山林资源问题,分四个方面:(1)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认识;(2)树木生态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自我生命体悟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个人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正>孔子生于鲁国,他影响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骄傲。孔子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历史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流人物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流人以后,麻烦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 标签: 孔子 科学研究 鲁国 圣人 历史学家 师表
  • 简介:<正>人们努力创造现代物质同时,给自己带来了更多心理上困扰,心理健康问题显露日益严峻势态,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关于“健康”定义,而把心理健康列为“健康”除身体健康外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 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 身心健康 咨询中心
  • 简介: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发展为背景,持哲学变革与社会思潮互动观点,着重考察康有为接受《周易》思想影响、重释阐发《周易》理念双重努力,力图揭示其以易为宗、以易为归,创建现代经学过程中推进易学现代转化思路、环节、内容特征,积极评价其价值意义。

  • 标签: 尊经改制 以易为宗 变通进化 太平大同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方法,而非偏执于某研究进路.从法社会学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种社会化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方式、方向效果;作为司法改革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种不可避免行动策略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掣肘,成熟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正>进入本世纪,西方科学越来摆脱机械论泥淖,大步地向以往分析科学不能涉足临界行为、突变行为、远离平衡态系统行为以及从混沌有序自组织行为等复杂领域迈进,相继产生了以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为代表旨在探索复杂组织系统新兴科学。随之而来是受到极大震动自然哲学界直觉地将关注重心轮回到与机械论对立古代中国有机论自然哲学。这种现实逼迫虽然无形中抬高了古代中国自然哲学价值,但却少有切中要害方法论省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要籍(譬如《周易》、《内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之间仍处于分立状态,多少蒙着神秘面纱。

  • 标签: 自然哲学 营卫 协同学方法 原理 中医学 古代中国
  • 简介:本文以《易传》中“以……”句为例,探讨句式分析解读古籍能作用。此句式不见于《周易》经文,只出现在传中,是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目的句或凭借名词组,可以是含有“以”字介词组之状中结构。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了前述多种解读,还有将之解读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句。本文特从句法角度指出此句式作结果旬并非常态用法,如此解读需十分慎重,而后三种解读则不妥当。通过本文讨论可看出句式分析能排除些不合句法之解读,将合理解读缩小到定范围。

  • 标签: 易传 “以……也”句 判断句 虚词 古籍解读
  • 简介:《易传》与道家哲学有共同文化母体,其易本体曾经也是混沌,可以从象与精两方面去认识,但二者旨趣迥异,道家讲复返,《易传》讲解析。《易传》在建构其哲学过程中,确曾运用了道家些概念,如大恒、得,但最终这些概念都被放弃,原因在于这些概念不能满足易哲学重解析内在需求,容易与道家哲学混淆。《易传》学派属性仍当以传统儒家说为优,只是其成立有个过程。

  • 标签: 《易传》 学派归属 儒家 道家 易本体
  • 简介: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王艮"大成仁学",形成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大中哲学"②思想.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体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体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仁"、"体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仁""戒慎涵养"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阶段性割裂了工夫连续性整体性,并且与他所追求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从抽象具体”是马克思一百五十前所提出来用于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经典语境中,它是指种总体性再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科学社会历史认识逻辑方法。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它则被片面地突显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人学辩证法;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则被泛化为适用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切领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文章认为,要科学地理解“从抽象具体”方法真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初语境之中。

  • 标签: 从抽象到具体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苏联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按《坛经》以来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公元713)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实际创始人.

  • 标签: 慧能禅 《坛经》 南宗 佛教 自性自度 顿悟成佛
  • 简介:本文通过近代中国民族认识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内在化了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国家民族进行探讨,阐述容满立宪派排满革命派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帝国性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梁漱溟从文化比较角度,以不同于启蒙理性新思路,分析现代性中传统、现代化多元倾向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用佛学西方哲学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讨论儒家传统资源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可能有的意义。他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礼俗机制导入科学技术,以造成儒学复兴社会基础,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空间,从书斋引向社会,把传统儒学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社会整体实践,从而扩大儒学实践性。

  • 标签: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