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10月17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的同志,全国各地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如何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论文作者 研究机构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在晚清的历史社会空间,革命话语日益膨胀.后经卢梭及思想的刺激,革命变得"浪漫化",革命的内涵出现单一化、绝对化.这是在社会危机压制下激进化心态的泛化,是由社会阶层的对抗、两极化思维模式促成行动的极端化以及公共舆论的推波助澜等因素促成的.它一方面使社会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发了民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却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提高政治现代化的代价,使社会缺乏长期的合作、妥协与宽容精神,出现认同危机等.在晚清的革命话语中,卢梭试图为社会建构"政权规则"的思想被抛弃了.

  • 标签: 卢梭 晚清社会 社会革命 社会契约思想
  • 简介:6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莱斯利·约翰逊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 当代 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合作
  • 简介:王章陵著,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副标题为《辩证的中道论》,于2004年5月出版;下册副标题为《辩证的符号逻辑学》,于2005年3月出版.

  • 标签: 《周易思辨哲学》 王章陵 中国 历史观 辨证逻辑
  • 简介:明清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著述大量出现,汉语伊斯兰教在很多非基本信仰问题的思考与表述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清代后期,以蒋湘南与蓝曦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学者,系统利用熟悉的易学资源阐释汉语伊斯兰教思想。其中蓝曦在《天方正学》中,发展了王岱舆、马注等人已经开始的以回释儒的传统,大量利用卦气说、伏羲画卦说、易象说与太极化生宇宙说一套易学话语系统,作为建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资源,这可以看作易学在清代的一个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中国思想史上格义的传统、易学强大的阐释空间、伊斯兰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沟通之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明显有苏非气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天方正学》 易学 以回释儒 伊斯兰教中国化
  • 简介:该书是孙以楷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道家与中国哲学”的最终成果,由孙以楷教授、李霞教授、陈广忠教授、陆建华副教授等十二位学者用十年时间撰成。它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道家哲学研究为主体,探讨每一历史时期道家哲学与其他中国哲学流派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了

  • 标签: 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 主体 时间 学者 成果
  • 简介:<正>1981年10月,在杭州全围末明理学讨论会上,我认识了老学长、宋史专家姚瀛艇教授,交谈之中,得知河南郑州、开封、新乡的几位学者正在合作研究宋代哲学史。以后在几次学术会议上,特别是1938年4月在全国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上,我又陆续认识了这个科研集体中的几乎全体同志。他们十余年来精诚合作,继出版《北宋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之后,又完成

  • 标签: 传统文化 北宋 思想史 发展史 道学 佛教
  • 简介:<正>戴震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清王朝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下,他通过训诂考据探讨古书义理,指名道姓地批判作为钦定哲学的程朱理学,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提出教育哲学思想的前提戴震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两个前提,一是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一是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哲学上,戴震用来反对程朱理学的武器是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由于他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多有研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同自然科学成就有着一定联系。

  • 标签: 戴震 朴素唯物主义 教育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 唯物主义哲学家 文化专制主义
  • 简介:牟宗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全书共13.8万字,是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记录。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其名为《周易》,分为二十一讲,讲于1992年;后半部分讲《系辞传》,共九讲,讲于1973年。前半部其主要内容是对乾坤两卦的卦爻辞、彖传和《系辞传》中部分内容之义理的阐发。牟先生在儒家道德形上学的独特学术视野之下,由《易传》中“几”的观念讲起,指出《易经》占卜最重要的是看几,“几”这个观念就是采取最开始最具体最动态的观点看,是气化之妙。继而在第三讲到第十一讲中,指出乾坤两卦分别代表了两个基本的原则即“创生原则”和“终成原则”,儒家道德形上学的义理规模在乾坤两卦的《彖传》中被表现出来,尊乾而法坤是中国文化的纲领,即以乾之创造性原则为纲领,取法于坤,做道德的实践功夫,最终达成天道性命的贯通。进而牟先生对《系辞》中蕴具着即内在即超越的儒家智慧的章节作了阐释,从第十二讲到第十八讲,详细的疏解了《系辞·上传》第五章,指出只有从所以然的向度才能了解道,而道不仅是朱熹所讲的理,它也是心,也是情,也是神,具有活动的意义,该章表现的是心体、性体、道体通而为一的纵贯系统;又指出《系辞》中的“神”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从气化的巧妙上讲,不具有超越的意义,一个是从运用之妙上讲,具有本体的意义。;最后第二十一讲,分析了《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命”的两层含义,一为“天命不已”之命,一为命运之命。后半部分主要讲解的是《系辞·上传》,与前半部分内容前后相承、条理一贯,兹不赘述。总之,该书充溢着牟先生深邃独特的哲思,对研究牟氏易

  • 标签: 周易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德形上学 《周易》 《系辞》 创造性原则
  • 简介:《周易》的管理哲学黄宝先《周易》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先秦时是六经之一.汉代时更被崇为五经之首.被当成是各种思想的大道之源。干百年来,易学工作者对其丰富的思想进行着不懈的探究。本文试图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周易》探索和讨论.以请方家教正。一、科层制─《...

  • 标签: 《周易》 《易传》 科层制管理 《系辞》 阴阳之道 管理思想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的“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的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与排他性的价值取向,“高贵的野蛮”构成其深层的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4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主题为“传统思想的现代解读”。来自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五位教师分别作了5场报告,主题涵盖儒道二家,包括“亲亲互隐或大义灭亲?”(王荣麟);“儒家政治哲学与内向超越”(梁益靖);“‘亲民’与‘新民’之议与方法论的审思”(苑举正);杂乱之汇?

  • 标签: 大学哲学 论坛 儒家政治哲学 台湾大学 复旦大学 现代解读
  • 简介:<正>我治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本不敢置一言;承胡孚琛先生不弃,常来谈道家和道教的学问,获益匪浅。盖中西学术分殊,究其深层思理,也常有可以贯通的地方。此次孚琛又以陈撄宁先生遗著《参同契讲义》见示,并辅以有关书籍,着我阅读,嘱为陈先生遗著作序,踌蹰再三,作序不敢,遂以一篇学习心得求教。

  • 标签: 参同契 内丹学 道教 道家学说 陈撄宁 仙学
  • 简介:科学哲学的兴起归功于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的初衷并不是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将传统哲学研究引向“科学”的轨道,实现脱胎换骨的任务转型与视域转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科学的”哲学。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模,隐含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方式。直到历史主义学派在批判这种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解方式,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凸现出来。

  • 标签: 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脉络 理解方式 历史主义学派 哲学学科
  • 简介:<正>儒家学说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有待于我们深入地发掘和研究。本文仅从介绍儒家的整体和谐观念、自然天道观念、社会人本观念、循环发展观念和中庸守常观念等五大哲学观念入手,来探讨儒家经济哲学

  • 标签: 儒家学说 孔子 孟子 社会经济关系 荀子 人与人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 标签: 孔子 生活 精神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