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经文:■鼎:元吉,亨。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 标签: 今注今译 经文 注释 雷电 战雷 闲言
  • 简介:一"曾气象",事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也."

  • 标签: “曾点气象” 儒家 《论语·先进篇》 孔子
  • 简介:,一直以来沿用郑玄和郑司农的注解。通过《周礼》《礼记》的记载,我们发现郑玄与郑司农的解释有出入,庸是"悬鼓、编钟、磬和笙"的统称,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天子或被授予特权的鲁国国君才可以使用的最高规格的乐器。

  • 标签: 庸器 乐器 权力
  • 简介:《仪礼》有今古文之分,郑玄注《仪礼》时兼采今古文,“从今文则《注》内叠出古文,从古文则《注》内叠出今文”。郑注中这些古文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古文经的一些重要线索,所以前修时贤对此均较为重视。本文主要是利用当今所见出土文献材料,着重对郑玄注《仪礼》则形讹古文作一新证,重点对这类古文讹混的时代层次做了考察,文末还顺带对郑玄注《仪礼》时所据古文本的真实面貌作一补述。

  • 标签: 《仪礼》 郑玄注 古文 出土文献
  • 简介: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朱熹的易学体系在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而重点则是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本义》卷首图与《启蒙》四篇是朱熹所编出的象数大略,构成他的易学体系的主干。朱熹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象数,伏羲八卦是先天之学的象数,文王八卦是后天之学的象数,卦变图是孔子之易的象数。这四种象数虽然层次历然,不可混淆,其实皆不外乎阴阳奇偶之动静循环,至于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是所谓太极。因而太极阴阳之妙就成为这四种不同象数的共同的本质。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谓太极阴阳之妙,实质上就是一个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 标签: 象数 朱熹 易学 太极 周易本义 动静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的数学知识,重点讨论了中的数学与的传承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 标签: 管子 数学 九章算术
  • 简介:谈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的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15页》有...

  • 标签: 孟尝君 评价历史人物 齐国 司马迁 歧点 王安石
  • 简介:伊字三∴本为梵语,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扩展、丰富了其自身的内涵。伊字三在中国佛教界的流转中,先入天台宗、后入禅宗、华严,三宗对其唯我所取,各有发明,都利用伊字三来阐扬本宗妙义,与自己学派的宗旨融会贯通,在这样的和会中,伊字三∴产生了圆满、融通、不可言说等全新的意义。宋代以后,伊字三又被儒学所吸收,发展为解释宇宙本体的方法论,并成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象征。

  • 标签: 伊字三点 天台 禅宗 华严 儒学
  • 简介:“制尚象”,不是如孔颖达等人理解的“依卦造”或“观象制”,而是借助各种发明创造事例(如井、鼎),来揭示“人法自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而从侧面角度表达《易》道的广大和周普。

  • 标签: 周易 制器尚象 观象制器 人法自然
  • 简介:<正>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 标签: 慧能禅 《坛经》 南宗 佛教 自性自度 顿悟成佛
  • 简介:《周易》有“大道之原”的美称,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却包含“造物之道”。楚国制工艺是对《周易》哲学思想的具体阐释和应用,是《周易》“道说”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衍生、规范了传统制工艺文化的基本范畴和美学思想。发掘《周易》与楚国制工艺的内在联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独具特色的“道”文脉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周易 工艺设计 制器尚象 天人合一 阴阳和合 道器一体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 简介:12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经典与诠释研究中。G、哲学系主办。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哲学研究:问题与走向”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中国哲学史理论与方法问题,“中”“西”“马”哲学比较,先秦哲学、宋明哲学及近现代哲学,儒家政治哲学,观念史,及中国哲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困境等。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哲学博士 学位点 长三角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正>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科学,是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在社会科学中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它超越国界、阶级、种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成果。它使人们对社会传播活动的观察研究有了更新的视野,对传播规律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 标签: 社会科学 人民群众 文化成果 传播手段 社会成员 大众传播媒介
  • 简介: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之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的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的“侍坐”阐释史,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之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的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的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的理解正是《论语》接受的本真状态。

  • 标签: 经学史 曾点之志 多维解读
  • 简介:作者通过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补充,认为.邵雍“先天易”图的六十四卦卦序按二进制六位数的大小依次排列而来.此即是宋代道学家所谓的“天地自然之数”。作者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先天卦序与阴阳生息的卦气思想之同.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暗合与实质上的相互矛盾。

  • 标签: 先天六十四卦卦序 卦气 冯友兰
  • 简介:东汉时期,以经注律之风大兴,经学开始渗透入法学领域,法学受到经学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有以律注经之现象发生并盛行。所谓以律注经,即援引汉代律令制度来解释儒家经书大义,何休即其代表人物之一,而其所注《公羊传》则为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汉代社会历来经律并重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经注律与以律注经是二而一、一而三的,两者分别推动了法律儒家化与经义法律化的进程,并共同促进了经律融合。

  • 标签: 《春秋公羊传》 何休 以律注经 经律互注 法律儒家化
  • 简介: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 标签: 《周易》 天人合 大衍之数 宇宙模式 宇宙生命 “天”
  • 简介:历史研究的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的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的方式,来处理历史的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的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性的问题是记忆在文化中的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