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农民和女性.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一致:个人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
  • 简介: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又是自由,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含义,并且,他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经验论立场。

  • 标签: 休谟 自由 不受强制 心理决定论 相容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世俗友谊一般友谊。仁爱友谊具有超越时代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友谊似乎阻碍"仁爱友谊"成为一般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邓小平同志是从世界开放状态和社会主义开放性质统一上提出和论述开放问题,他关于“现在世界是开放世界”见解和“社会主义是开放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开放继承和发展,他提出开放政策是大开放政策。

  • 标签: 社会开放观 开放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同志 开放的世界 闭性
  • 简介:针对晚明理学发展困境和危机,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统一思想体系。他认为朱陆两家学旨本同,咸归于孔孟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虽有差异,但应兼重两者。他提出不同于朱子圣学传递谱系,认为阳明之学也是承续孔孟圣贤学统嫡亲之系。对阳明后学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学理根基。

  • 标签: 黄道周 朱陆之辩 阳明之学 阳明后学
  • 简介:功利主义科学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科学发展到了现代,似乎已同实证主义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如R.K.默顿所说,17世纪“那种功利主义乐观主义,在两世纪以后实证主义信念中达到

  • 标签: 功利主义 科学观 工具主义 科技主义 社会功能 社会价值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现象学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内时间意识之流有一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在根本转变中具有非实体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一个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性贯彻始终和对我执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以“两个文明”建设为双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社会发展理论。而发展则是该理论基本特征。这个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社会发展观 邓小平同志 解放生产力 三步走 发展战略目标 社会发展理论
  • 简介: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思想家。

  • 标签: 身体 笛卡儿主义 心物二元论 超越 性别表演 为己存有
  • 简介:佛教动物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反对动物祭祀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生命平等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 标签: 佛教 动物观 六道轮回 慈悲 佛本生故事 佛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在自然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哲学根基,借助马克思人化自然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必然导致价值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和价值结构关系是互动关系●价值结构变化应遵循市场化、功能性、多样化、协调性、兼顾性等原则●价值结构变化主要有结构基础、结构内容、结构属性、结构功能、结构方式等变化

  • 标签: 价值观 市场经济体制 价值主体 结构属性 结构内容 结构变化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概念。程序性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性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困难和回应实质质疑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程序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