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与社会的一切事物,都会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都要不断地从产生、发展逐渐走向消亡。因此,每一个事物也就产生了一个如何记录和计算其年龄的问题。人有年龄,树有树龄,国家也有年龄。中华民族的年龄至少有5000多年。年龄似乎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但其实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标签: 年龄 登高 马克思主义 自然与社会 新陈代谢 中华民族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收入的是马克思亲自修订的《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是根据《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1872—1873年)翻译的。它“原本之外有独立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对全书的篇章结构做了新的划分,对篇、章、节的名称也做了不少改动,正文的论述中还做了许多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修改和补充。马克思修订《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以后,每当再出版《资本论》其他版本,他总是要求人们认真参考法文版中的修改,甚至亲自写出按照法文版修改的具体意见。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法文版之后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的几个主要版本都与法文版有关。《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译本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这次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时,又根据以原文发表这一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7卷对译文重新作了修订。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文 《资本论》 前言 科学价值
  • 简介:平均主义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平等观和价值观,是中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影响深广的社会思潮。平均主义思潮与东方专制主义思潮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平均主义的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公平观大相径庭。克服平均主义的消极影响,消除社会的分配不公,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标签: 平均主义 平等观 农民小生产者 社会主义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基于明确界定的“城市可持续性”概念,本文在对英国部分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三种具体类型的分类:可持续性城市、传统工商业城市和向可持续性转型城市,并进一步阐述了欧洲国家城市的这种可持续性与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欧洲城市整体形象中“灰色的建筑”、“懒散的工作心态”、“接近零增长的经济”、“静滞的社会”和“稳态的政治”等侧面,的确包含着某些绿色文明的元素,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已经是或必定会走向激进生态主义者所设想或认可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 标签: 城市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 英国 欧洲
  • 简介:此文系新岛淳良所著《毛泽东的哲学》一书第三章摘译。该书的特点是针对日本国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有助于了解日本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动态。我们拟陆续摘译该书的部分内容,以供参考。

  • 标签: 三阶段论 武谷三男 本质论 《实践论》 坂田昌一 实践论
  • 简介: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的基本内容及这两种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内涵的理解。

  • 标签: 马克思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方法论 哲学思想 辩证法
  • 简介:研究中国传统的公正问题,可以有两种路向。一种是注重观念层面的梳理,是思想史的路向;还有一种是从操作的层面看"实际是什么",是一般历史学的路向。这两个路向研究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最近为了给新编的《大学中国史》教材写个"序论",把头脑里的中国历史重新"过滤"一遍,感触很多,有新的收获。或许年老了,少了些尖锐,多了些平和。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感觉到中国历史上好的"观念"变为现实可行的东西,有很大难度,有"同情的理解"。

  • 标签: 历史学 路向 平均主义 公正 “均” 中国历史
  • 简介:阿多诺的身份与思想是复杂的,既包括改造传统哲学的理论尝试,又包括面向特定现实而展开的文化批判。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或明或隐地显示出阿多诺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尽管阿多诺的理论创作仿佛是诸种理论要素编织而成的,但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依然是首要的或主要的。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阿多诺这一范例将指明,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一支,包括阿多诺在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讲述'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合法的、可以被借鉴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阿多诺 启蒙 辩证法 文化批判
  • 简介:迅猛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因此使许多人常常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之中。这导致了现代人有一种强烈的返乡归家的精神需要,怀旧、返乡和回归自然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性情绪。在这种语境下,作为地方性经验的民歌,由于它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音乐特色,也由于它与传统过去、故乡、土地和大自然的联系,具有了一种强大独特的缓解现代性焦虑的文化功能。本文以陕北民歌为,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

  • 标签: 陕北民歌 现代性焦虑 认同
  • 简介:要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悲剧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把悲剧仅仅作为艺术范畴进行审美解读是无法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全部的。本文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非艺术的"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

  • 标签: 他者 悲剧观 艺术哲学思想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政治哲学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启蒙政治术语的运用上,更体现为对启蒙式的现代性政治的超越。从《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一方面沿着启蒙主义的道路猛烈抨击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在“真理”的追求中体现出对启蒙的不满。马克思最初建构的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愿景,不仅能够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纠正,更应该被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基质中的生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伦理 马克思 真实
  • 简介: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关系 一致 差异
  • 简介:《哲学通论》确实实现了一次“本体论革命”.在这里,所谓的本体不是指世界的终极“本原”,而是指隐匿于思想知识中的思想知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和标准.对于构成人类思想知识的前提的探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因而《哲学通论》也把对本体的反思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但问题是,拒斥了绝对主义的实体本体论之后,或者说,思想的根据一旦不再是“绝对之绝对”之后,一切的本体论追求,因为都是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带上了历史性的相对性质.如何规避这样一种对本体论的历史性理解的相对主义困境,可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理论话题.

  • 标签: 《哲学通论》 前提批判 本体论
  • 简介:葛兰西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源头并非是经济基础,它本身有着一种自治的特征。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结构的要素,需要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阵地战。而对于已经包含了经济要素的文化霸权,其首要的目标不是变革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以此来获得新的统治合法性。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基础不再构成基础,而是受文化霸权影响的一个要素,与政治、道德和法律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葛兰西 文化霸权 经济基础
  • 简介:以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类普遍面临着审美经验贫乏的现实。本雅明认为这根源于艺术品光韵的退隐。机械复制带来艺术作品光韵的消逝,而技术却可以将其再现。本文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蓝本,分析艺术品膜拜与展示两种价值之间运动的原理,以求得艺术品光韵再现的契机,进而重获审美经验的可能性。

  • 标签: 摹仿 光韵 技术 机械复制 艺术自律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MEGA~1和MEGA~2的曲折发展历程表现出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事业所作的始终不渝的努力。尤其是1975年以来出版的MEGA~2以其全面性、原始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结合具体案例讨论MEGA~2的理论特点和价值,有助于彰显这版全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MEGA1 MEGA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
  • 简介:作为成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李达和冯契的共同之点在于,他们坚持自觉的民族意识与中国问题意识的统一,坚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与兼收并蓄的统一,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保持独立人格的统一。这对于我们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 李达 冯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