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之精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等多个维度,对以人为本予以审视,就可以洞见其多方面的理论渊源.详而言之,以人为本,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学说的洗涤和吸纳,也是对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念的扬弃和超越.追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可以深刻体悟其厚实的思想底蕴.

  • 标签: 以人为本 时代精神之精华 多维溯源
  • 简介: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看,和谐的本体是人。和谐是个人的感性活动,脱离了感性的人的活动,和谐就是唯心的、空洞的、说教式的。和谐不能脱离本体性的人,应当从实践维度去理解,也应从本体性的感性的人的意识维度把握和谐的实践本质。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有三重根: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在和谐政治哲学中,以和谐意识为纲,有和谐心理(和谐精神)、和谐思维、和谐思想三重维度,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和谐意识维度的研究有利于澄清和谐理论上的混乱,也有益于和谐理论实践。

  • 标签: 和谐 以人为本 政治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与现实分析,认为人的缺失是现代德育所出现的最大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危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德育的价值回归,让德育在促进人的现实性发展与未来性发展、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德育 价值回归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更加自觉地把历史观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深化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研究。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崭新理论成果,同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相比.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特色。它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和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追求人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以人为本 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群众利益 参政议政
  • 简介:战后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威廉斯、霍伽特和汤普森都曾长期任教于英国成人教育,并在从事成人教育期间相继推出了公认的文化研究奠基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流形的文化现象,这种方法后来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成人教育 文化研究 跨学科 政治
  • 简介: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在执掌政权、掌理国家政事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和原则,是执政党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回答了执政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惠及谁”的问题,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创新。

  • 标签: “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 创新 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
  • 简介: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学业困境,为落实"育人为、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确保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应该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化为"硬性支持"和"软性支持",构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系统,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 标签: 以人为本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 简介: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
  • 简介:<正>2006年11月27—29日,由中国人学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湖北教育学院政法系协办的"科学发展观与人学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是武汉大学为纪念李达同志恢复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五十周年而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著

  • 标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理论建设 武汉大学哲学系 人学理论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异化"一词经历了从宗教神学、社会学、哲学到心理学的历程,其内涵从最初的人神关系、人与权力的关系、人与劳动的关系,经弗洛姆之手深入到人心与社会的关系。弗洛姆娴熟地结合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的理论,运用异化的理论深入透彻地剖析了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异化,并在宏观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方案,在微观上援引宗教、艺术与爱的理论对人心的异化开出了救赎之方。

  • 标签: 弗洛姆 异化 异化心理
  • 简介:通讯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新闻竞争的平台,中国新闻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吸收新的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治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核心是“公民社会”,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治理理论给受众参与的启迪在于:有利于受众投资媒体、有利于受众参与的法治化和调动受众参与的主动性。

  • 标签: 治理理论 受众参与 新闻法 公民社会 全球化 新闻传播业
  • 简介:<正>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但与单纯的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不同,这些审美理论并不把形式的自律性作为惟一的合法性的东西,而是把艺术和审美自律性作为一种通向真理的中介。尤其是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不仅在现代主义美学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了后现代美学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语资源。

  • 标签: 阿多诺 审美理论 美学传统 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面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高等学校必须紧跟时代脉搏,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时代需要。而弘扬批判性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则是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立足于时代高度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 简介: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中也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与演进、实践历程与经验、时代价值与意义、推进原则与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 综述 中国特色 研究成果 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