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当代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多种方式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贡献。首先,将企业经济目的解释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与公共财富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机制不同于利己主义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不同方案:开明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当代物理学把库仑定律作为自然科学基石之一。18世纪80年代,作为工程师自然哲学家库仑用他扭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一条自然科学定律提供经验证据。其后,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重复这个实验,但发现几乎不可能得到可靠实验结果作为证据来证明这条平方反比律。为什么在18世纪晚期法国,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证据?在对该事件证据语境进一步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在证据概念有能力提供证据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历史关联。在为需证明事实提供必要证据语境方面,库仑在其实验中用到扭秤装置扮演了尤其重要角色,因为这个实验工具起到了一种传导宏观法国启蒙理性文化作用。

  • 标签: 证据 库仑扭秤 启蒙理性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是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我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我七十年,主要说是后35年,也就是我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我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新一届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事情。陆晓禾会长邀我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我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现在我也到了这样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是把经历过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我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回忆录,做就是这样事情。我没有他那么丰富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学界一些大事。去年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反思还是一件有意义事情。

  • 标签: 思维模式 功利主义 决策 中国哲学史 学术前沿 回忆录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方法论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文化转型,它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性、启蒙、民主、契约性、批判性思维机制。在中国历史境遇中,现代性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实践时代”,“无用之学“哲学一时陷入了危机。哲学要走出困境,除了需要相应社会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哲学不断进行“自我调试”创造,以适应时代,形成中华民族“核心理念”,迎接“理论时代”到来而做好自身准备。

  • 标签: 社会转型时期 哲学 经济 时代感 个性化 创造性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30多年。一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布兰顿规范性实践概念主张一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立场。这对关于规范性社会科学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依赖于“理性空间社会化”,才能说明:(1)因果事件等非规范性存在如何能进入规范性理解视域;(2)隐性规则如何既能前反思性地引导行动者,又能具备清晰阐释可能性;(3)规范性解释有效性如何既是客观.又是在交往实践中可修正;因而,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观点才能在社会科学哲学层面构建独立自足规范性概念。

  • 标签: 规范性实践 布兰顿 实用主义 社会科学哲学
  • 简介:正在举行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理想中“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比克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