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举行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理想“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让生活更美好”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知识论首先关注是知识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论大厦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核心知识论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思想有一定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 标签: 普兰丁格 保证 盖梯尔问题 知识论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想象“彼”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希望(失望)生活世界。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维柯新科学旨在探索关于“人类形而上学”,让历史真正获得哲学科学荣誉,揭示出人类事务普遍价值永恒理想,历史真理性进行辩护。维柯新科学,历史科学可能性,历史的确定性或现实与真理性或理想,历史形而上学的人性基础等诸多问题都获得了深入探讨。也正是维柯那里,历史作为科学哲学对象,真正上升到了人性形而上学高度,获得了科学、哲学乃至神学合理性辩护。

  • 标签: 真理性 确定性 永恒理想历史 人性设定 天神意旨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其中各个层次,康德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论证包含逻辑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形式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晚期狄尔泰哲学主题乃是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诠释学诞生》1910年《历史世界精神科学建构》之中.《诠释学诞生》导论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结构与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持久固定文本解释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1910年达到了高峰.《历史世界精神科学建构》,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与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超个体文化世界,使人们他人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对象.只有在此基础,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根据。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一些核心术语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区别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
  • 简介:通过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深入化,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穷理并非一般意义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 标签: 理性 实践 连回常理
  • 简介:不久以前,中国刚刚崛起时候,许多人谈论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乃至领导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僧肇,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探讨此一问题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同于儒。、儒人群殷商频繁活动,王室事务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职业。《周易》卦虽与儒有一定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偏旁带字,多具有柔、弱意思。儒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最初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精神动力。原始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政治活动。保护弱者利益,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病态状态下创造新功能性规范能力。从康吉莱姆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不同年龄段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非人灵长类动物儿童个体发育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皮亚杰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改变规范心理学研究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理论内涵一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反讽罗蒂政治哲学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责任概念。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到人权不实现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世界人口,基本社会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性。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时间问题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