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识别空气污染高社会脆弱性地区,查明空气污染社会脆弱影响因素,这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造成社会不平等、提升空气污染防治效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区域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概念模型,并据此建立空气污染社会脆弱评估指标体系;进而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分析单位,运用投影追踪聚类模型,识别了空气污染社会脆弱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五影响因素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儿童(14岁及以下人口)""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集成社会脆弱指数来探索中国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社会脆弱指数均值保持了逐年下降趋势。2000~2010年,社会脆弱指数标准差持续上升,2010年后出现下降。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全国各省社会脆弱性经历了普遍偏高至部分好转再至好转局面扩大变化。社会脆弱好转始于东北局部,再扩展至东部沿海,继而向中西部推进。在空间分布上,中部西部省份社会脆弱偏高,北京上海社会脆弱最低,华北华东地区社会脆弱水平居中。

  • 标签: 社会脆弱 空气污染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中国
  • 简介:我国近年雾霾灾害爆发日益频繁,而灾害治理方式中多以政府单方面领导为主,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提出以"公私协力"为核心新型治霾机制。"公私协力"将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看作一种平等互惠伙伴关系,通过这一框架分析国外雾霾治理实践表明,这一治理模式具有很好现实可行。本研究强调,"公私协力"一方面,可以弥补雾霾灾害发生时政府反应滞后、监管不到位等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发展社会力量,形成全民治霾理念,做到治理与防护并存。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结合公私部门治理优势,立足于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合作关系,摒弃原有"上传下达"低效治理方式,形成"协议—合作"治理方式,是未来雾霾灾害治理有效途径与发展趋势。

  • 标签: “公私协力” 雾霾治理 环境污染
  • 简介:校园欺凌是世界普遍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关注,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采用2016年底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开展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欺凌(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对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偏差行为(旷课、吸烟、喝酒、打架、沉迷网络游戏)自杀倾向影响。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经历,无论是作为欺凌受害者还是实施者经历,都会降低青少年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大部分偏差行为可能以及其自杀可能。在一些维度上,网络欺凌作用比传统欺凌要大。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不足未来研究方向,以及信息社会下进行校园欺凌干预挑战。

  • 标签: 校园欺凌/欺负 生活质量 偏差行为 自杀 网络欺凌 青少年
  • 简介:二十世纪后期,灾害抗逆力在社会科学公共政策领域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灾害抗逆力研究系统梳理,初步厘清了灾害抗逆力定义、维度测量。笔者认为,抗逆力概念界定具有张力多维。从内在构成看,抗逆力可以包括鲁棒、冗余、丰富、快速四个维度。从作用领域看,抗逆力可以有技术、组织、经济、社会四个维度。灾害抗逆力测量可以有结构过程两种方式,其中结构侧重于结构测量方式,包括系统多样化、结构去中心化、组织网格化,社会资本是抗逆力结构要素,侧重于过程测量方式,包括减少产出压力、集体决策或分散决策以及临机决策。综合来看,灾害抗逆力研究在概念上仍然比较模糊,测量方法实证研究都有待发展,这是未来抗逆力研究需要克服难题。

  • 标签: 灾害抗逆力 定义 维度 测量
  • 简介:舆情应对是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一个重要主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舆情研究发展脉络,从舆情研究阶段特征、基础理论以及舆情演化规律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知识体系,认为现有研究不足之处表现在对移动互联网舆情研究相对滞后、舆情主体行为及动机研究薄弱、舆情应对正当和合法研究严重缺失以及舆情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缺乏等方面,由此辨识了未来可能创新空间。

  • 标签: 重大突发事件 舆情研究 知识体系 创新空间
  • 简介:“减生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虽然两字之差,但意义不同.“减生”是治本,“化解”是治标;“减生”要侧重找到产生社会矛盾原因,对症下药;“化解”要侧重研究解决社会矛盾方法,息事宁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焦点往往直接或间接地集中到政府.化解减生社会矛盾首先应当化解减生政府行为引发社会矛盾.

  • 标签: 政府行为 化解社会矛盾 减生社会矛盾
  • 简介:雾霾给居民健康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尽管学术界已对雾霾成因、构成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雾霾风险感知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从社会脆弱社会建构视角出发,利用2018年上海市1656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雾霾风险感知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雾霾风险感知同时存在脆弱建构两种机制,很难说哪一种机制是主导或是根本性,但是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叠加效应”,即拥有脆弱特征并处于建构环境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风险感知。最后,本文认为利用建构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推动空气信息雾霾知识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居民对雾霾风险重视程度。

  • 标签: 雾霾 风险感知 脆弱性 建构性 上海
  • 简介:灾害问题与灾前社会问题有着存续联系,社会人口特征与灾害风险及其影响亦存在显著相关。本文聚焦社会人口特征视角下灾害群体脆弱研究,将灾害群体脆弱置于风险感知、灾害整备、灾害反应、灾害恢复维度下以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揭示出灾害群体脆弱存在“高脆弱-低整备-高损失-低恢复”恶性循环再造现象。

  • 标签: 灾害 社会人口 群体脆弱性
  • 简介:1984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简称FEMA)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choolsofPublicAffairsandAdministration,简称NASPAA)合作培养了一批专注于应急管理研究实践学者,其目的是创建一个囊括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共同体(Community),帮助各级应急管理者在面对愈来愈有挑战问题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虽然财政支持力量薄弱,但是NASPAAFEMA行动引领了应急管理研究实践改革.本文首先回顾了自1984工作坊以来FEMA经历变革,随后在公共行政语境下探讨NASPAAFEMA研究员在应急管理研究实践领域影响.

  • 标签: 公共行政 应急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 简介:学术界对志愿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缺乏微观层面对主体性过程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志愿者声音被屏蔽,也表现为忽略志愿者身份主体建构过程,认为志愿行为、态度价值评价是资源制度因素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团队一年半追踪,运用组织人类学扎根理论提取出以身份建构互动为核心理论,以期从微观层面解释“志愿失灵”原因过程。该分析框架(志愿者身份建构互动模型)亦可作为非常规志愿组织管理分析工具,帮助预防应对志愿组织失灵问题,并启示政策设计如何将大规模对口帮扶方式小规模志愿者援助相衔接。

  • 标签: 灾后志愿者 志愿失灵 身份建构
  • 简介:本文在企业灾害管理规划,企业减灾备灾活动以及这些准备措施对于企业减少灾害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研究。2008年9月"艾克"飓风袭击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地区,在飓风后七个月,我们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调研。与以往研究不同是,本次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灾害管理规划有助于企业减灾备灾行动实施,更重要是,这些举措将有效地降低企业受灾程度。

  • 标签: 减灾 备灾 灾害管理规划 灾害损失 “艾克”飓风 企业影响
  • 简介: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产生危害正在不断增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形势十分严峻.从地理空间而言,我国行政体系最边缘地带是距离中心城市最远乡(镇)一级政府,它也是我国政权组织最末端.论文通过对鲁甸、芦山地震灾区调研比较,发现两地末端应急管理普遍存在事发突然与事前准备不充分;事件复杂与事中处置能力弱;事后亟待稳定与自我恢复速度慢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末端脆弱,具体可归结为暴露高、敏感性强、适应弱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前瞻、针对动态,增强我国基层组织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能力,课题组提出正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末端脆弱性问题,加强全国应急管理末端治理,采取“一主多元力量、三级整体应对、四块保障平台、三种能力模块”措施具体建议.

  • 标签: 应急管理 脆弱性 末端治理 公共风险
  • 简介:自2003年开始至今,问责经历了十余年持续发展。以十八大为节点,十八大之后问责有了多维转向,具体包括问责事件锐减、巡视组出场、八项规定问责反腐败等。这些通过学习适应、吸纳整合、优化升级、关门封闭等机制得以实现,其中网络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之前问责是以社会参与为基础,包含了大量民主元素,问责成果较为零碎。十八大之后问责成果显著,采用则是传统自上而下、体制内控权技术。问责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谁来问责”问题。民主问责必须积极推进参与式问责。

  • 标签: 问责 十八大 民主问责 治理技术
  • 简介:以往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狭义,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应急管理则是广义。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目标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超越,既是应急管理实践突破瓶颈内在需求,也是面向风险社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必然选择。狭义应急管理理论基础是“三角模型”,强调对象上全灾害管理、过程上全过程管理、结构上多主体参与。广义应急管理即公共安全治理理论基础则是“三棱锥模型”,它在“三角模型”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公共安全作为结果实现程度。为此,要将公共安全作为优先政策目标,通过多元参与过程互动来推动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危机治理协同发展,达致公共安全治理目标、手段结果有机统一,以应对新兴风险、极端灾害跨界危机挑战。相应案例分析显示,在中国制度情境中,“三棱锥模型”具有适用。以公共安全治理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超越,这是一次整体性改革,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规划。

  • 标签: 狭义应急管理 广义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治理 风险治理 危机治理
  • 简介:我们在谈论“学科(discipline)”这一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语境:一是作为知识生产“学科”,例如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种意义上“学科”主要目的是生产知识,以达成知识与实践良性互动;二是作为知识规训“学科”,例如按照学科目录设置专业并讲授课程,这种意义上“学科”主要目的是传承知识,以实现知识扩散与传承。

  • 标签: 知识生产 风险社会 共同体 科研 学术论文 专业期刊
  • 简介:突发极端自然灾害带来巨大应急需求,超出政府应急供给能力。如何有效地将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纳入灾害治理网络是应急管理体系构建重中之重。虽然信息流动会促使社会组织以自组织形式主动参与应急管理网络,但该类组织为网络带来资源同时也会增加网络协调难度,因此,研究社会组织参与形态,明确该类组织网络定位,有助于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良好互动,从而改善复杂适应系统中应急体系适应能力。本文以2013年芦山地震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功能特征,分析该类组织在应急管理网络中角色定位,从而探讨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 标签: 社会组织 应急响应 复杂适应系统 社会网络分析
  • 简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地方创新并在中央层面被制度化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推行,至今已经历十余年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可被视作包括横向纵向扩散政策扩散过程,对其中扩散机制分析有助于理解把握该决策机制实施状况与效果。基于对69份地方政策文本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学习、强制模仿三种扩散机制;其中,横向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学习模仿产物,而纵向扩散则在更多地表现强制机制作用同时亦存在学习模仿可能。要改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效果,需在正视强制机制作用同时减少模仿发生,更重要是应更好地促成政策学习。

  • 标签: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政策扩散机制 政策学习 强制 模仿
  • 简介:为明晰心理安全契约相关基本问题,从而为建构、履行强化心理安全契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组织中客观存在心理安全契约现象,立足于组织层面,以契约与心理契约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契约与心理安全契约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扼要解析。基于此,界定心理安全契约相关概念,阐释心理安全契约特征与功能,并划分心理安全契约类型。研究发现,心理安全契约是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文化学等安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领域一个值得关注重要概念,心理安全契约可显著影响组织成员安全态度行为。

  • 标签: 心理契约 心理安全契约 破坏 违背 缺失
  • 简介: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无论是基于归纳逻辑研究,还是基于演绎逻辑量化研究,概念(concept)都居于核心地位。在质研究中,研究者从现象出发,进而通过归纳抽象来形成理论。以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为例,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都是将现象概念化,将概念条理化。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从理论出发,应用或建构理论,进而通过现象来验证或者修正理论。

  • 标签: 灾害 风险 归纳逻辑 知识生产 社会科学 建构理论
  • 简介:组织生存必须时刻侦测内外部环境,否则就容易遭遇危机。环境扫描是近30年来组织分析与诊断组织内外部环境常用方法,也是组织面对环境实施战略管理常规活动。本文以“组织如何使用环境扫描方法侦测环境危机”为线索。梳理了环境扫描方法应用与发展,并指出,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组织不仅将环境扫描作为一种全息扫描技术。用来搜寻、分析使用组织内外部信息活动。而且将环境扫描作为一门管理技巧用于准确诊断组织内在危机,更将其作为组织分析与诊断专业人员应掌握一项技能,用作即时明辨组织内外部风险,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环境扫描应用于组织侦测环境危机过程中虽有失败案例,但它使组织对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层次认识。本文指出,未来还需要加强环境扫描研究,为公私组织适应复杂、敏感不确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不确定性 环境扫描 信息 组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