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CS—PAn(4G学氧化聚合法合成聚苯胺)膜电极的CV曲线类似于ES—PAn(电化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膜电极,而且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交流阻抗图谱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PAn具有相同的电化反应机理。CS—PAn-Li和ES—PAn-Li扣式电池的最大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5mAh·g^-1和86mAh·g^-1,容量衰减率分别为13.2%和6.8%,ES—PAn—Li扣式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优于CS—PAn-Li扣式电池。

  • 标签: 聚苯胺 掺杂 膜电极 电化学性能 锂电池
  • 简介:用数据统计方法对大量现场数据进行分析,确认EMD后处理中,由半成品到成品铁劣化现象,并确定铁劣化区间在0.0296%至0.0401%,以及铁劣化对EMD电化活性的影响。

  • 标签: 电解二氧化锰 铁劣化 电性能
  • 简介:虽然不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Li2MeO3阴极电化脱嵌锂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其它正极材料电化脱嵌锂仍然十分重要,未见相关综述。其中Li2MnO3是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主要相组成成份,对其研究结果对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性能改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该系列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容量
  • 简介:铅蓄电池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关于正负极上的电化反应机理,还是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间产物是否是可溶的。基于此,主要存在两种机理:溶解-沉积机理与固相反应机理。本文从基本电化过程出发,从电化科学角度分析电化反应机理,基于文献现场研究的结果分析每种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 标签: 铅蓄电池 电化学 原子力显微镜
  • 简介:8在不同电解液中二氧化锰的电化行为8.1在碱性溶液中的行为上节叙述的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有不同的还原机理,都指明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还原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着,如电解液的组成、浓度、放电率、电极的组成(如二氧化锰与碳素比)等尤其是电解液,会影响到二氧化锰电极的还原机理。

  • 标签: 二氧化锰电极 电化学行为 还原机理 电解液 碱性溶液 多因素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并用X射线衍射、充放电循环测试、循环伏安法扫描等,研究了LiFePO4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化性能等,并探索了合成工艺条件对材料的电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80℃下焙烧得到的材料表现出较好晶体形貌,样品的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同时电化性能较好,1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14mAh/g,20次循环之后容量98mAh/g,循环性能较好。同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首次放电容量减小,循环效率降低。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LIFEPO4
  • 简介:分析了缓冲溶液中不同pH条件下所合成Ni(OH)2的平均晶粒度,并运用循环伏安法快速检测了其电化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pH值越大,所得Ni(OH)2的平均晶粒度越大,由其制备的电极活性越低,但其循环寿命增加。

  • 标签: 氢氧化镍 平均晶粒度 电化学性能 循环伏安
  • 简介: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过量镍粉对Ni(OH)2电极电化行为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放电后镍粉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电极中的镍粉在碱性电解液中会氧化成活性物质β—Ni(OH)2,从而对放电容量作出贡献,同时因氧化使导电性降低而影响Ni(OH)2的放电效率。利用镍粉作空白试验对照,将电极在第4~6周期的放电容量扣除镍粉的贡献可尽量准确地测定Ni(OH)2的放电容量。

  • 标签: Ni(On)2电极 镍粉 放电比容量 循环伏安法 结构表征
  • 简介: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MnO2并对普通活性炭进行掺杂。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漏电流和恒流充放电测试MnO2/C样品电极的电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掺杂量为20%(质量分数)时样品的电容特性最好,其放电比容量为255.5F/g,比掺杂前提高了49.3%;掺杂后样品的等效串联电阻(RESR)和漏电流分别下降了29.8%和68.9%。

  • 标签: 超级电容器 MNO2 活性炭 掺杂 电化学性能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Li含量的LiMnO2。采用XRD和SEM研究不同锂含量对于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恒流充放电研究材料的电化性能。研究表明,在800℃氮气保护下煅烧8h,Li/Mn=1.05的材料具有完整的正交层状结构,在0.2C的放电倍率下,表现出了最好的电化性能,最大放电容量为173.03mAh/g,经过3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维持在172.39mAh/g。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O2
  • 简介:高温固相反应方法合成了Li1-xNax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Na部分取代锰酸锂中的Li,期待能够弱化Jahn-Teller效应,提高锰酸锂的循环稳定性。实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预测。取代量为x=0.06时最佳。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锰酸锂 取代 Jahn—Teller效应
  • 简介:在1mol/LLiPF6/(EC+DMC+EMC)(体积比1∶1∶1)电解液中加入不同体积比的亚硫酸丙烯酯(PS)制成不同的电解液,用循环伏安、电化阻抗谱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电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PS,可改善电解液与石墨负极材料的相容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低温性能.其中,电解液中PS含量为3%时,与不合PS的电解液相比,常温循环200周后电池容量保持率提高了8%;同一放电制度下低温-40℃的放电容量提高了4.9%.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亚硫酸丙烯酯 电解液 低温性能
  • 简介:采用改进的固相碳热还原法通过两步包碳法制备了双层碳包覆的LiFePO4正极材料。用SEM、XRD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组装成纽扣式电池,测试了其电化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前躯体磷酸铁的碳包覆能有效控制产品双层碳包覆磷酸铁锂的颗粒大小,双层碳包覆不改变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0.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0.0mAh/g,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仅减少了3.9%。表明所制备的LiFePO4样品具有较好的电化性能。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LiFePO4) 双层碳包覆 碳热还原法
  • 简介:以无水乙醇、纯水为溶剂,蔗糖为碳源,采用电化法合成LiFePO4/C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充放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对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其中在无水乙醇溶剂中合成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粒径细小且分布均匀,具有最好的电化性能,在0.2C的放电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2.3mAleg,充放电循环3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41.2mAh/g。

  • 标签: 不同溶剂 电化学合成 磷酸铁锂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 简介:利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Mo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并利用XRD、SEM、EIS、EDS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XRD数据表明所得到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尖晶石结构;Nyquist谱图表明,掺杂钼的LiMn2O4电荷传递电阻明显减小。试验结果初步说明:Mo的掺杂是改善LiMn2O4电化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2O4 钼元素
  • 简介:采用亲核取代方法制备了正极材料三聚磷腈复合硫,并以金属锂为负极组装成扣式模拟电池。红外吸收光谱及XRD实验表明:材料为聚磷腈与硫的混合物,聚磷腈主要以无定形态存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溶入到电解液中的多硫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电化迟缓过程,复合材料吸附及驻留了部分电解液,对"飞梭效应"有抑制作用;交流阻抗谱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硫已经在聚磷腈基质中得到高度分散。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三聚磷腈复合硫 飞梭现象
  • 简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电解液有着密切的关系.介绍了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和循环伏安等电化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常用的几种碳酸酯在铂电极和碳电极上的电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铂电极上线性碳酸酯DEC、DMC和EMC的阴极还原极类似,而环状碳酸酯PC较线性碳酸酯难还原;碳电极上,DEC、DMC和EMC的循环伏安行为相类似,而PC则与锂离子共嵌于碳中,导致锂离子的嵌入量大大增加,而脱嵌锂离子的可逆性却显著降低.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溶剂 碳酸酯 电化学行为
  • 简介: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Co3O4,再采用化学聚合法合成聚苯胺(PANI),然后通过快速研磨混合制备聚苯胺/Co3O4材料作为H2O2的阴极还原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其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电势线性扫描和计时电流法测定其对H2O2在碱性KOH电解液中的还原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3mol/LKOH电解液中,当H2O2浓度为0.4mol/L时,聚苯胺/Co3O4材料对H2O2的阴极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当用20%(质量百分比)PANI掺杂时,在-0.34V时极限还原电流密度达-111.3mA/cm2,且材料电化稳定性较好。

  • 标签: 燃料电池 阴极催化剂 聚苯胺(PANI) CO3O4
  • 简介:在氧气气氛下,以乙酸盐为原料,以柠檬酸为螯合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和Li/(Ni+Co)配比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性能的影响。XRD检测结果表明:合成温度为750%、合成时间为18h、Li/(Ni+Co):1.10的正极材料LiNi0.8Co0.2O2具有完整的晶型结构;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在0.5C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230.0mAh/g和192.6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3.73%,经过50次循环仍有170.5mAh/g,容量保持率为90.87%。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0.8CO0.2O2 溶胶凝胶法 Li/(Ni+Co) 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