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稳定同位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其中,15^N作为氮循环过程唯一适用的示踪剂,在有关氮循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脱氮是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此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受纳水体的外源氮负荷。在概述稳定氮同位示踪原理和湿地脱氮过程的基础上,从湿地脱氮驱动机制、关键限制因素分析、脱氮定量研究3方面阐述15^N示踪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的应用前景。

  • 标签: 15^N示踪 同位素分馏 脱氮 湿地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碳、氧同位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碳、氧同位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泥炭碳、氧同位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以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研究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淡水湖泊哈海的湖区总面积、明水区面积、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区面积29a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4年期间,哈海湖区总面积变化在29.12-30.13km^2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原因是在哈海周边修筑的堤坝控制了水体和芦苇群落的向外扩张;明水区面积从1986年的18.74km^2减少到2014年的14.90km^2,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到2014年,明水区面积已不足湖区总面积的一半;芦苇区面积从1986年的10.86km^2增大到2014年的14.98km^2,其占湖区总面积的比例由36.68%增加到50.13%,年增长率约为0.48%;从空间上看,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位置为湖区的北端、南端和近东岸部分区域,说明在适宜的浅水区域芦苇群落极易扩张,说明底泥淤积和水深可能是制约哈海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因素。哈海芦苇群落的扩张,说明哈海底泥淤积严重,沼泽化进程明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底泥清淤等措施,减少湖区淤泥,增加有效水深,以达到增加库容并控制芦苇群落扩张态势的目的。

  • 标签: 哈素海 芦苇群落 扩张 水深 淤积 遥感影像
  • 简介:近年来,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因其有着湖泊沉积物、泥炭等无法比拟的测年优势,日渐成为陆地古气候重建的良好研究材料.通过铀系定年,可以获得过去60万年来精确的日历年时间序列,突破了其他陆地沉积物^14C定年(〈5万年)的瓶颈.氧碳同位作为洞穴石笋的古气候待用指标具有全球对比性,由于其高精度独立的时间标尺和无需校正同位信号日渐成为其他气候记录对比的基石.在同位平衡分馏条件下,石笋δ^18O反映了当地气候的变化,在季风区一般反映降雨的变化,在欧洲则更多反映温度的变化.通过石笋δ^18O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以及甲烷的对比关系,可以将海洋钻孔和两极冰芯的记录调谐到独立时间标尺的石笋记录上,进而可以探讨全球联系及其驱动机制.影响石笋δ^13C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在轨道尺度上指示了植被类型C3/C4比率的变化,而在更短时间尺度内主要受到土壤CO2活力的影响,进而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尽管洞穴石笋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诸多机理问题尚未解决,在介绍洞穴沉积物稳定同位古气候重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 标签: 洞穴碳酸盐沉积物 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 简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山高坡陡,残坡积物多,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多样复杂,降雨量充沛,97.5%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之一。多年来,景宁县以“决不把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带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始终坚持“宁可百防百空,不可一次放松”的理念,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标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景宁畲族自治县 浙江省 管控 防范 预警
  • 简介: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分析,重建了4.09—2.84ka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ka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ka事件应早于4.1ka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ka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ka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

  • 标签: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4—3 KA 辽宁本溪
  • 简介:谈谈地理课堂教学的结尾郑其强(长乐市第一学)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应当包括导入、讲授新课、结尾三大过程。精心设计的导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步入激烈的求知欲状态;精辟生动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原理,明确结论的...

  • 标签: 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 教学中 地理教学 副热带高压带 正午太阳高度
  • 简介:从色彩及色彩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指出在旅游开发可以借鉴利用的主要色彩理论,并在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析色彩文化对于旅游资源评价、文化发掘、特色主题打造、色彩景观设计、资源整合、线路设计等方面的作用,阐明了色彩文化在整个旅游开发规划过程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红颜”、“红娘”、“红豆”、“红装”、“红线”等形式的可行性。

  • 标签: 色彩 色彩文化 旅游开发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地上、地下植物氮循环周期的改变如何影响地上植物的氮含量.用2个模拟实验分别探讨模拟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库循环周期的关系以及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交换的关系,是对Dijkstra模型的延伸和补充.模拟实验说明在植物与微生物存在氮竞争的情况下,会促使地上植物氮库短期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仍保持不变.实验还说明地上、地下植物氮之间的再吸收、再转移的极端情形对地上植物氮含量的长期影响非常小,但这些效果在短期是可观的.

  • 标签: Dijkstra模型 (15)~N 地上植物氮库 OTC实验
  • 简介:反馈型教学设计在地理课的运用李文(福州市第二学)反馈型教学设计是按照系统教学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由教师、学科内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并以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

  • 标签: 教学设计 反馈型 反气旋 教学过程 地理课 天气特点
  • 简介:信息是现代三大资源之一。为充分发挥信息在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需要用反映论与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深刻认识信息的内涵和属性,揭示“三体循环”的原理和科技创新过程中信息运行的6个环节,相应地提出优化配置信息资源的具体设想。信息资源对地域研究尤为重要。

  • 标签: 科技创新 地域研究 信息 信息形体 主体形体 实物形体
  • 简介:江湖阻隔造成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出退化态势。维系洪湖湿地生态功能需要一定的水量与适宜的湖泊生态水位。根据洪湖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对湖泊水位的不同要求,确定了洪湖合理的生态水位,以作为科学调度控制水位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有机的江湖联系机制,合理而科学地调节洪湖与长江的关系,有利于恢复洪湖湿地生境,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湿地 生态水位 江湖联系 洪湖
  • 简介:通过测定辽河口三道沟和笔架岭光滩、碱蓬(Suaedasalsa)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汞和砷含量,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垂直分布规律,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5月16日,三道沟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38mg/kg和9.13mg/kg;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59mg/kg和10.77mg/kg。三道沟各类型土壤汞和砷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笔架岭的芦苇沼泽和碱蓬沼泽土壤汞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大,芦苇沼泽土壤砷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而光滩和碱蓬沼泽0-10cm深度土壤砷含量总体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三道沟和笔架岭各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I_(geo)指数都为负数,污染等级都是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三道沟和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 标签: 分布 风险评价 河口湿地土壤
  • 简介:湿地是鸟类的聚居地,一方面湿地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境,另一方面鸟类的分布、数量、繁殖、生理等特征对湿地所承受的种种干扰有所响应.因而鸟类可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从湿地植被、湿地水环境、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几方面论述了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的作用.鸟类是湿地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其生存与低营养级生物乃至无机环境密切相关,而且所处营养级与人类更接近,所以鸟类作为指示生物不仅适于快速的生态系统水平的评价,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参考价值.在未来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繁殖分布范围大的鸟类、顶级肉食性鸟类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指示生物 水鸟 湿地 生物多样性 生物放大 栖息地
  • 简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村落在旅游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对于这些影响,本研究尝试以空间概念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类型.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前后其空间构成发生了5种类型的转化: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公共空间、私人空间转化为半公共-私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私人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半公共-私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游客公共空间;而这些转化背后实际上体现了空间权属与空间功能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

  • 标签: 古村落 空间转化 类型 旅游发展
  • 简介:因素分析法在粮食增长量分析的运用李永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一、问题的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吃饭”的大事历来受各级政府所重视,曾在多种重大会议上都强调了加强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并制定出相应的粮食生产方针。从笼观调...

  • 标签: 增长量 因素分析法 粮食生产 播种面积 生产方针 福建师范大学
  • 简介:该文简介分形理论,并讨论分形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地位。针对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结合相应的实例,提出分形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的地理数据挖掘和空间决策支持、空间数据压缓和传递、制图概括、虚拟现实等方面目前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方向。

  • 标签: 分形理论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数据挖掘 空间决策支持 空间数据压缓 虚拟现实
  • 简介: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处于转型时期,虽然有一些节能环保型工业生产,但多数工业生产还是耗能工业,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现在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我国现阶段的能源供给呈现出供不应及的情况,这样的能源资源使用情况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想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活力,就需要对我国的地质矿产做出进一步的勘查,推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的持续合理的发展。

  • 标签: 地质矿产勘查 工业生产 能源消耗 资源使用 节能环保型 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