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等领导到气科院调研指导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郑国光局长一行听取了端义宏院长的专题汇报,并与气科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院各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消息 科技体制改革 气象现代化 主要负责人 科研机构
  • 简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2005年11月访问气科院大气成分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的张大林教授被邀请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外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市气象局局院合作签字仪式;局、院、青海省领导参观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年会.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世界气象组织 消息 灾害天气 大气成分
  • 简介:一、ECMWF灾害性天气的早期预警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开展灾害性天气早期警报工作以来,其中期天气预报的水平在稳步提升。最重要的体现应该是近两年对一些天气尺度灾害性天气事件提前数天的成功预报,包括: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袭击欧洲的Kyrill风暴和Emma风暴;2007年7月影响英国和2008年7月影响东欧的严重洪水;2007年11月北海的风暴潮;2007年7月影响欧洲东南地区的热浪。另外还有诸如2007年在印度洋现的Sidr热带气旋和2008年出现的Nargis热带气旋,2007年9月在大西洋地区出现的Gustav和Ike热带气旋等热带气旋个例。这些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些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 标签: ECMWF 动态信息 中期天气预报 灾害性天气 热带气旋 早期预警
  • 简介:2014年1月13—14日,灾害性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研讨会暨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开幕式由气科院副院长赵平主持,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司领导、气科院院长端义宏以及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研究所和高校的2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投稿论文85篇。

  • 标签: 国家重点实验室 消息 灾害天气 灾害性天气 中国气象局 学术年会
  • 简介:2016年1月7—8日,气科院2015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气象局8个专业研究所、省气象局、高校、国家级业务单位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科技前沿问题和气象业务的关键技术及有关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年会邀请陈大可院士、张人禾院士、贺克斌院士、谈哲敏教授、段晚锁研究员分别做了特邀报告。年会还设立了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气候、大气成分和城市气象、人工影响天气5个分会场,10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消息 学术年会 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业务 学术交流
  • 简介:2017年1月10-11日,气科院2016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丑纪范院士、丁爱军教授、赵坤教授、王斌研究员和许吟隆研究员做了大会特邀报告.年会设立灾害性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和城市气象、人工影响天气5个分会场,共收到100多篇交流论文,200多位专家和业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消息 人工影响天气 学术年会 气候变化 灾害性天气 特邀报告
  • 简介:2013年3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中国气象局视察,在局长郑国光等领导陪同下,汪洋副总理一行视察了气科院大气成分研究所,院长端义宏主持了接待。汪洋副总理就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大气成分监测和预测预报等科学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

  • 标签: 国务院副总理 消息 大气成分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 科研人员
  • 简介:“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2003年11月19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隆重举行。OpeningceremonyofLaboratoryforRemoteSensingandClimaticInformationatCAMSon19November2003

  • 标签: 消息动态
  • 简介:2011年12月20日,第14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暨第3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气科院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气科院院长张人禾参加了开幕式,并接受了中组部领导的授牌。

  • 标签: 消息 人才创新 留学人员 交流会 开幕式 创业
  • 简介:日本新型气象雷达可在10S内观测雨云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和大阪大学、东芝公司的研究小组日前正式公布了一款新型气象雷达,这种雷达能在最短10S内对迅速变化中的积雨云进行立体观测,这种积雨云往往会引发暴雨和龙卷风。

  • 标签: 气象雷达 科技动态 大阪大学 研究机构 信息通信 东芝公司
  • 简介:“全球气象服务框架协议”达成2009年9月2日,为期两天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出席会议的150余个国家达成“全球气象服务框架协议”。这个框架协议的宗旨是建立一套气候预测与资讯的全球架构,共享资讯,以减轻气候变化造成的后果。

  • 标签: 科技动态 气象 服务框架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协议
  • 简介:欧洲严寒与气候变暖有关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怀疑。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寒冬,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

  • 标签: 科技动态 全球气候变暖 气象 低温天气 最低温度 欧洲
  • 简介:“双线偏振雷达气象产品生成软件系统研制”是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利用多种双线偏振雷达资料,针对双线偏振雷达资料预处理和质量控制、降水估测方法、降水粒子系统识别、雨滴谱反演、含水量计算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建立了“双线偏振雷达气象产品生成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多种双线偏振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实时生成降水估测、冰雹识别、降水粒子系统识别、雨滴谱反演等产品。

  • 标签: 双线偏振雷达 软件系统 气象产品 降水估测 冰雹识别 粒子系统
  • 简介:该项目的目的是以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为工作平台,开发一套利用双线偏振雷达探测物理量,高精度反演降水强度、降水总量、液态含水量和识别冰雹区、过冷水区、降雨区、降雪区、降雹降雨混合区等的软件系统。双线偏振雷达是继多普勒雷达技术后,将在我国逐步推广的雷达探测技术。在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上增加双线偏振功能后,可以直接探测到与降水粒子的微物理特征有关的差分反射率因子、退偏振因子、差相移、零延迟交叉信号的相关系数等物理量。双线偏振雷达可以改善雷达估测降水的能力,有效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和大小,在人工影响天气、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水库和城市水源的管理、航空等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

  • 标签: 双线偏振雷达 软件系统 天气雷达 降水强度 液态含水量 降水总量
  • 简介:根据造成干旱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的思路,利用逐日降水量和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了夏季干旱的逐日动态监测指数.该指数可根据每日最新日降水值和日最高气温值的变化,及时给出影响干旱程度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的变化,使干旱监测具有实时性、敏感性和连贯性.利用该指数对2003年江西夏季发生的特大干旱进行逐日跟踪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实时反映实际干旱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夏季干旱 动态监测 指数设计.
  • 简介:等值线分析是气象数据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该功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气象要素的总体特征与变化规律。按照插值、网格化和等值线追踪的思路,利用ESRI提供的ArcObjects组件实现等值线生成的功能;借助ATL技术将等值线生成功能封装成COM组件。以天津市200多个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为例,对组件功能进行测试。实践表明:客户端程序可以成功调用该组件,并生成符合要求的等值线。该组件不受客户端程序语言和版本的限制,可适合基于WebGIS的气象相关系统应用。

  • 标签: ARCOBJECTS 组件 气象等值线 自动生成技术
  • 简介:气象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提升气象信息为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的战略思想,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目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涉及国家公其安全、经济宏观调控、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公共利益,

  • 标签: 气候资源 气象资源 立法 气象事业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