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来源于的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其进一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或临床应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取3~9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经分离酶处理分离真表皮,再将表皮以胰蛋白酶消化为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有血清培养基DMEM和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表皮细胞生长融合情况及克隆形成率。结果表皮细胞在DMEM和K-SFM培养液中均能融合成片,但在K-SFM中的融合成片时间明显短于在DMEM中所需时间;在K-SFM中2周时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在DMEM中的克隆形成率。结论两步酶法分离表皮细胞接种于K-SFM中培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表皮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血清
  • 简介:参照人的T细胞分离方法用于猪T细胞分离,经二次绵羊红细胞分离的T细胞,用PHA从功能上鉴定获得纯度很高的T细胞,能进一步用于有关T细胞方面研究。

  • 标签: T细胞 绵羊红细胞 分离方法 鉴定 PHA 研究
  • 简介:目的分离和培养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为建系打下基础.方法以PMEF为饲养层分离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进行无饲养层培养,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ES细胞集落的出现率和传代成功率为22.6%和0.94%,其ALP染色阳性,具有稳定的二倍体核型,可自发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结论成功分离和培养了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

  • 标签: 615小鼠 ES细胞集落 分离 鉴定 近交系 细胞系
  • 简介:目的为了获得组织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样本以进行胚胎着床的体外研究。方法作者比较了剪碎法、刮取法和挤压法取得子宫内膜的效果。结果挤压法得到的小鼠子宫内膜呈圆形条状;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完整,具有内膜上皮并包含腺体、血管的基质;意外发现子宫系膜侧的子宫内膜缺损。结论挤压法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相关研究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子宫内膜组织 小鼠 缺损 取法 正常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的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的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的血糖、体重变化及糖耐量实验对移植胰岛的体内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被膜下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结果胰岛产率为(116±12)个胰岛/胰腺,纯度〉90%。体外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NOD小鼠胰岛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水平明显低于KM小鼠胰岛。胰岛移植实验显示,移植胰岛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体重和糖耐量,但改善作用一般仅能维持2周左右。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被膜下可见胰岛素阳性的胰岛细胞团,并且在残存的移植胰岛细胞团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通过改良的小鼠胰岛分离方法可由NOD小鼠分离得到大量较高纯度的胰岛,可用于今后探索如何阻断自身免疫损伤保护移植胰岛的研究。

  • 标签: 非肥胖性糖尿病 胰岛 分离纯化 移植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兔肠道组织抗菌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性质.方法将新鲜兔小肠组织匀浆,经高温处理,乙酸浸提后,检测抗菌活性,再经SephadexG100和SephadexG75凝胶柱过滤层析,收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组分,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为一条蛋白带,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用琼脂糖弥散法和活菌计数实验检测纯化物对9株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得到一种纯的兔肠源抗菌蛋白,纯化的兔肠源抗菌蛋白对9株细菌的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杀菌率介于78%与98%之间,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初步显示了兔肠源抗菌蛋白在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肠 组织提取物 抗菌蛋白 抗菌活性
  • 简介:包括肝螺杆菌(Helicobacterhepaticus)和胆汁螺杆菌(Helicobacterbilis)在内的啮齿类螺杆菌(rodenthelicobacter)已经被公认为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实验动物理事会早已将其列为啮齿类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微生物.我国因缺乏模式菌株使这一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至今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版也因此而未将其列入,这已经严重妨碍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对外交流.

  • 标签: 螺杆菌 实验小鼠 胆汁 啮齿类实验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离
  • 简介:目的建立泰泽氏病原体(Ty)纯化方法,获得纯的菌体供抗原研究,为ELISA诊断抗原的制备提供依据;并尝试建立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方法。方法选择特异性抗体包被磁珠,从感染大鼠肝脏中富集和纯化Ty;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技术考察纯化Ty的蛋白和抗原图谱;同时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S)直接检查隐性感染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内的Ty。结果用辛酸-硫酸铵纯化的Ty单克隆抗体M5以0.5μg/10^7beads以上浓度包被抗IgG抗体预结合的磁珠4h,可最大效率地富集Ty;分离反应进行1h,敏感性达到1矿菌体/mL;吖啶黄染色镜检法可以直接、快速地观察到结合于磁珠上的细菌;抗原分析表明,IMS较好地去除了肝组织和真核细胞成分,纯化的TvRJ株具有3个免疫优势的抗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160×10^3、116×10^3、55×10^3;此外,IMS法可直接从隐性感染大鼠盲肠上皮细胞中检测到少量寄生的Ty。结论用IMS技术可有效地富集和纯化Ty,并可以作为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的候选方法。

  • 标签: 免疫磁珠 泰泽氏病原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目的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CC-9724(简称H)淋巴结转移模型,研究肿瘤转移机理。方法采用裸鼠肝脏原位移植法,接种肿瘤细胞,取其淋巴结转移灶反复肝内接种,连续传三代后,观察其转移特性,采用SABC法测定淋巴结中nm23和Ⅳ型胶原酶表达。结果裸鼠原位接种50d,肝内长出约1.7cm×6.0cm大小的肿瘤,呈分叶状,质地较软,周围血供丰富,瘤组织与邻近脏器粘连,有明显的浸润和转移,经裸鼠三次筛选后肿瘤潜伏期短(15d),瘤体大,形成广泛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中Ⅳ型胶原酶表达呈强阳性;而nm23呈弱阳性。结论采用裸鼠肝原位移植法,反复筛选,获得了肝癌淋巴结高转移模型。

  • 标签: 原位移植 裸鼠 肿瘤 人肝癌 淋巴结 Ⅳ型胶原酶
  • 简介:目的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和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对大鼠外周血突变型红细胞进行富集和检测,优化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用20、40和80mg/(kg·bw)剂量的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连续3d给予SD大鼠,在染毒前、染毒后第7、14和28天分别采集大鼠外周血,经免疫磁性分离柱富集RETCD59-和RBCCD59-,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免疫磁珠分离柱前和柱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NU各剂量组的RETCD59-和RBCCD59-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后,可以在3min内完成一个样品的Pig-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RETCD59-或RBCCD59-细胞数量分别最高可达2×104个或9×104个。结论本研究联合运用免疫磁珠分离术和流式细胞术,建立并优化了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实现了高通量检测,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 标签: Pig-a基因突变 免疫磁珠分离 流式细胞术 N-乙基-N-亚硝基脲 大鼠 外周血红细胞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巴尔通体在恒河猴体内的存在情况,并分析其柠檬酸合成酶(gltA)的基因序列,判断巴尔通体的种属。方法16只来自福建的恒河猴,用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可能存在的巴尔通体。根据NCBI数据库上的巴尔通体gltA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巴尔通体菌落为模板进行扩增,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从3只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到了巴尔通体病原,并获得了巴尔通体gltA全长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五日热巴尔通体同源性99%。结论福建来源的恒河猴种群携带巴尔通体病原,巴尔通体流行地区可能存在鼠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

  • 标签: 五日热巴尔通体 柠檬酸合成酶 恒河猴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CD40-CD40L共刺激信号通路对移植皮肤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呈可溶性表达的CD40L分子胞外区(sCD40L),利用K14启动子构建了sCD40L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载体制备了转基因小鼠。结果所克隆的CD40L胞外区片段其大小及序列符合预期;以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I为骨架,通过DNA重组,获得了含K14启动子和sCD40L编码区的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K14-sCD40L;通过显微注射和胚胎移植,PCR筛选检测:49只G0代小鼠有1只小鼠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无条带。结论成功建立sCD40L转基因阳性小鼠。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SCD40L 共刺激信号通路
  • 简介:单克隆抗体(单抗)因其专一性、高效价、低耐药性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生物制药业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并成功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自身免疫病和其他疾病等。从最初的鼠源性单抗发展至现今的全人源单抗,新的制备技术不断涌现,如单细胞分选和测序技术等。同时,通过改变全人源单抗的糖基化水平、优化单抗亲和力成熟技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亲和力。目前,全人源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受到行业关注,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平衡在降低其免疫原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亲和力等,仍寄希望于新的技术或策略。

  • 标签: 鼠源 全人源 单克隆抗体 糖基化 单细胞分选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转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采用C57BL/6J转APP基因小鼠6只,采用同背景10个月龄的C57BL/6J正常小鼠6只做为对照。灌注处死小鼠,完整取出右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异常明显:膜盘排列结构模糊,局部间隙溶解、甚至消失;外核层细胞体干枯变形,染色质聚集浓缩;内核层可见固缩细胞;神经节细胞胞膜不完整,线粒体水肿,并可见染色质聚集。结论转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

  • 标签: APP转基因小鼠 阿尔兹海默病 电镜 视网膜神经细胞
  • 简介:用人成骨肉瘤细胞系LJH-OS的传代移植瘤组织作为移植材料,进行胫骨原位移植及皮下移植。结果发现胫骨原位移植的潜伏期较短,生长快。皮下移植瘤呈局限性膨胀性生长,有不完整的纤维包膜,未见肺转移,观察7周无明显消瘦;而胫骨原位移植瘤浸润基层,无纤维包膜,且发生肺转移,7周时有明显消瘦。原位移植的裸鼠血清ALP水平高于皮下移植者。说明裸鼠胫骨微环境较皮下组织更适于骨肉瘤的浸润及转移表达.裸鼠胫骨原位移植模型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骨肉瘤患者的实际情况,该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为骨肉瘤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 标签: 胫骨 原位移植模型 裸鼠 人骨肉瘤 肺转移 皮下移植
  • 简介:目的构建胰岛素基因真核高效表达载体,为胰岛素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peⅠ和HindⅢ消化pEF1α-GFP,回收1.2kbEF1α启动子,插入到pCMV-mINS的NruⅠ和HindⅢ位点中,获得重组质粒pEF1α-mINS;将pCMV-mINS和pEF1α-mINS分别转染BHK细胞,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传至20代后,分别用放免方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原在BHK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放免测定,pCMV-mINS和pEF1α-mINS在BHK细胞中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原的表达量分别为4.077μIU/ml和6.897μIU/ml.经免疫组化分析,pCMV-mINS在BHK细胞质中胰岛素表达水平的灰度值为190.0±19.56;pEF1α-mINS在BHK细胞质中胰岛素表达水平的灰度值为181.4±18.45,在BHK细胞核中表达水平的灰度值为155.4±11.66.结论在BHK细胞中启动子EF1α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的活性比启动子CMV高.

  • 标签: 启动区 遗传学 人胰岛素基因 BHK细胞 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固本抑瘤Ⅲ号方以及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胰腺癌裸鼠异位移植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将4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联合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组,每组10只。于接种后第8天开始给药,观察指标为瘤重、裸鼠体重、移植瘤体积。结果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联合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9.2%、68.9%和28.0%。固本抑瘤Ⅲ号联合吉西他滨组较吉西他滨组抑瘤作用更强(P<0.05)。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联合吉西他滨组、固本抑瘤Ⅲ号组移植瘤体积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固本抑瘤Ⅲ号联合吉西他滨组体重下降明显,体重较对照组、吉西他滨组及固本抑瘤Ⅲ号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固本抑瘤Ⅲ号方具有增加吉西他滨化疗治疗胰腺癌裸鼠腋下移植瘤疗效的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吉西他滨 裸鼠移植瘤 固本抑瘤Ⅲ号 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