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的MRI表现与成形(PK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12月接受治疗的74例OVCF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术前MRI中T2WI信号的强度对其进行分组,分为低信号、中低信号、中等信号以及高信号4组,对4组术前及术后的VAS、Cobb角、体高度以及压缩率进行比较。结果4组患者术后体高度相较于术前均显著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Cobb角相较于术前均显著减小(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低信号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依次是(8.38±0.87)分、(1.86±0.76)分;中低信号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依次是(8.39±0.74)分、(1.88±0.23)分;中等信号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依次是(8.26±0.71)分、(1.86±0.64)分;高信号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依次是(8.58±0.64)分、(1.89±0.77)分;4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压缩率相较于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信号与PKP效果无相关性,但PK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MRI表现 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对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8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采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分为放化疗纳米碳示踪组(观察组)和放化疗非纳米碳示踪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检出淋巴结数为[15(11~19)枚比9(5~12)枚,Z=5.2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淋巴结数为[0(0~0.25)枚比0(0~1)枚,Z=1.199,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淋巴结<7枚患者比例为(0/34比18/54,χ2=14.248,P<0.001),淋巴结<10枚患者比例为(4/34比29/54,χ2=15.6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放化疗注射纳米碳可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的淋巴结检出数,同时可提高淋巴结检出数≥7枚和≥10枚患者的比例,更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结 肿瘤辅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一种提高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淋巴结获取数目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159例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术前1 d经内镜在黏膜下层注射纳米碳设为研究组,93例中使用皮试针头注射浆膜下层设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平均总淋巴结获取数目为(47.0±14.7)枚,对照组为(38.0±14.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取的平均纤维化淋巴结数目为(3.1±1.9)枚,对照组为(3.0±1.8)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黑染淋巴结数目为(22.3±4.4)枚,对照组为(14.7±4.8)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站淋巴结平均获取数目为(26.6±8.5)枚,对照组为(24.1±9.9)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二站淋巴结平均获取数目为(20.4±6.9)枚,对照组为(13.8±5.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 d经内镜在黏膜下层注射纳米碳较中在浆膜下层注射纳米碳更能提高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获取个数,尤其是第二站淋巴结数目,有助于提高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纳米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全系膜切除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经膈肌裂孔或左侧胸腹联合入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术前诊断食管受累≥1 cm的95例AEG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全系膜切除组(33例)和传统手术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近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30 d内病死率、上切缘长度以及淋巴结获取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系膜切除组中右侧胸膜破损达10例(30.3%),高于传统手术组4例(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1,P=0.002)。全系膜切除组获拣淋巴结总数目为(47.5±14.5)枚,其中阳性淋巴结中位数为5.0枚,均多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42.2±17.1)枚和3.0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系膜切除组的纵隔淋巴结获取数达到(5.6±1.6)枚,传统手术组仅为(2.2±1.3)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65,P<0.001),但两组纵隔淋巴结阳性数目相当(P>0.05)。两组患者在食管上切缘、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亦接近(均P>0.05)。结论食管全系膜切除应用于食管受累AEG患者的治疗,可提高下纵隔淋巴结获取数目,且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备一定的手术安全性。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食管全系膜切除 纵隔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发生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2例患者采取吻合口离断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作为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抢救治疗,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85例肥胖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工"字型内侧入路手术,49例行传统中间入路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尿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工"字型内侧入路较传统中间入路在肥胖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中更加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和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对胃癌全胃切除中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18例行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9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26~81岁。118例患者中,56例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设为观察组;62例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总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48±16)枚、3枚(0~25枚)、(26±9)枚、(23±7)枚;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1±13)枚、4枚(0~28枚)、(25±8)枚、(16±5)枚。两组患者总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4,6.588,P<0.05),两组患者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47,t=1.689,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和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均为安全、有效的淋巴结示踪剂注射方法。术前内镜下黏膜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较中浆膜下注射纳米炭示踪剂能提高胃癌淋巴结清扫数目,尤其是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纳米炭,注射方法 示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食管空肠吻合口为术后吻合口漏的主要部位。如何提高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讨论的热点。本文旨在评价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法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术前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腺癌、经影像学检查判断为可完成R0切除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6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排除中非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或无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的患者。其中,采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者295例(改良吻合组),常规方法吻合者为469例(常规吻合组)。比较两组中、术后情况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Ⅲ级及Ⅲ级以上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的手术时间[(140.7±27.0)min比(139.6±22.8)min]、中出血量[(200.6±111.0)ml比(214.4±114.1)ml]、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0.4±4.3)min比(19.9±4.6)min]、术后排气时间[(4.1±1.1)d比(4.2±1.1)d]、术后进流食时间[(5.4±1.0)d比(5.5±0.9)d]、术后鼻肠管拔出时间[(9.8±3.2)d比(10.0±2.3)d]以及术后住院时间[(15.4±6.5)d比(15.9±5.6)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吻合组相比,改良吻合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5/295)比4.7%(22/469),χ2=4.768,P=0.029]和吻合口漏发生率[1.0%(3/295)比3.4%(16/469),χ2=4.282,P=0.039]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在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2%(101/295)比32.2%(151/469),χ2=0.838,P=0.36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7%(14/295)比7.2%(34/469),Z=-1.465,P=0.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能够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食管空肠吻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182靶向调控第10号染色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肝癌干细胞(LC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干细胞分选系统从人肝癌细胞(HepG2)中分选出LCSCs,然后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miR-182模拟物(mimics)组,细胞转染检测各组miR-182 mRNA表达水平及生物学行为改变,同时检测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miR-182 mimics组miR-182 mRNA表达水平(3.623±0.702)高于空白对照组(0.985±0.081)及阴性对照组(0.967±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9、27.105,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2,P>0.05);miR-182 mimics组转染24、48、72 h时的细胞增殖率[(17.67±3.52)%、(35.67±7.74)%、(61.36±10.26)%]及迁移[(47.25±3.83)%]、侵袭能力[(207±28个)]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91±1.87)%、(23.12±5.31)%、(40.79±8.71)%;(18.21±1.73)%;(128±17)个]及阴性对照组[(12.03±1.95)%、(23.80±5.45)%、(41.06±9.02)%;(18.37±1.69)%;(126±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04、13.173、14.065;t=29.116,29.305;t=17.390,17.214,P<0.05),而转染24、48、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6.36±0.82)%、(12.07±1.46)%、(20.24±2.83)%]低于空白对照组[(9.79±1.12)%、(22.18±3.27)%、(38.12±4.85)%]、阴性对照组[(10.04±1.25)%、(21.73±3.09)%、(37.92±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2、12.091、12.762,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各生物学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0.294、0.256、0.364、0.302、0.241、0.332, P>0.05);miR-182 mimics组转染PTEN蛋白表达水平(0.235±0.024)低于空白对照组(0.494±0.053)、阴性对照组(0.487±0.057),而p-Akt、p-PI3K蛋白表达水平(0.871±0.110、0.396±0.042)高于空白对照组(0.320±0.036、0.122±0.017)、阴性对照组(0.325±0.039、0.127±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12、13.473;t=21.074、21.023;17.211、17.192,P<0.05),各组Akt、PI3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0.230、0.371、0.434、0.442、0.274, 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TEN、p-Akt、p-PI3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5、0.271、0.375, P>0.05)。结论miR-182可能通过抑制PTEN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起到增强LCSCs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和抑制LCSCs凋亡的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小RNA 干细胞 磷脂酰肌醇-3-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