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晓璐 杨扬 文平 李丹霞 赵志军 邵国 杨军 张春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014010;包头医学院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所(转化医学) 014010;内蒙古自治区骨组织再生与损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包头 014010,内蒙古自治区低氧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包头 0140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网对幼羊颅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雌性小尾寒羊分为3组,分别为钛网组(n=3)、钛钉组(n=3)及假手术组(n=3)。钛网组将标准钛网以矢状缝为中线垂直覆盖于幼羊颅骨上,并在固定点(a、b、c、d、e、f)植入钛钉固定;钛钉组仅在固定点植入钛钉;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至骨膜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0 min及随后每6个月评估3组的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术前及术后24个月检测3组实验羊头围。手术中植入钛钉后和术后24个月对3组实验羊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钛网组和钛钉组的钛钉间距。手术植入钛钉后和术后24个月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钛网组和钛钉组的钛钉间距。术后24个月处死3组实验羊后,测量其脑重量和脑容积。结果3组幼羊手术均成功,且均无死亡。术后30 min及术后6、12、18、24个月时,3组实验羊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实验羊手术前、后比较,头围均增加(均P<0.05);而在术前和术后24个月时,3组头围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CT和游标卡尺测量的结果均显示,手术时,钛网组和钛钉组每两颗钛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时,钛钉组的钛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钛网组增大(均P<0.05)。钛网组手术时与术后24个月比较,每两颗钛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钛钉组术后24个月时,钛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手术时增大(均P<0.05)。术后24个月,3组实验羊脑重量和脑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钛网固定于幼羊颅骨并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对其行为学和大脑容积也无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固定钛网的钛钉随颅骨的生长滑行移动,无钛网限制的钛钉随颅骨生长而"随波逐流"。

  • 标签: 颅骨 骨发育 儿童 钛网 绵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鼻蝶窦入路脓肿清除术,术中均留取脓液和脓壁组织以备病原学检查,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2周复查头颅MRI和抽血行实验室检查。出院后定期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脓肿复发情况。结果1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13/14)、视力下降(10/14)、垂体功能减退(8/14)、尿崩(6/14);8例有感染史,其中7例为鼻窦炎。头颅CT和MRI均可见鞍区或鞍区及鞍上病变,MRI平扫呈中心囊性改变(14/14),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11/14)或不规则增强影(3/14)。术后无一例死亡或发生感染。术后2周复查,所有患者的脓肿均消失。14例患者的脓液涂片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或坏死组织;其中3例检出致病菌,2例为革兰阳性菌,1例为革兰阴性杆菌。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5±1.2)个月(3~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体温正常;术前存在头痛、视力下降的患者症状均改善;存在垂体功能减退的8例患者中,7例好转,1例继续予以药物替代治疗;存在尿崩症的6例患者中,4例恢复正常,2例未恢复,但尿量较术前减少。至末次随访,14例患者复查鞍区增强MRI,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当患者有感染史、存在尿崩症或垂体功能减退,影像学提示鞍区有囊性病变,则考虑垂体脓肿的可能。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脓肿清除术和术后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脓肿 垂体 诊断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作者: 杨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4-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期
  • 机构: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  6364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与中青年患者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对照组(58例中青年)与研究组(42例老年),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15.00%,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结论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甲状腺患者予以甲状腺切除手术安全可行,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应于详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

  • 标签: 老年 中青年 甲状腺切除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28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联合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6.73±4.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85.7%治疗效果较好,高于对照组(64.3%)(P<0.05);实验组85.7%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高于对照组(58.1%)(P<0.05)。结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创伤机制复杂,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关节镜辅助手术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输卵管异位妊娠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术中出血少,肛门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无需采取镇痛措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准确性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输卵管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原则,其对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价值。术前能够精准预测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和空间位置对于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精准神经影像学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其衍生技术可对大脑重要的皮质功能区及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进行非侵入性立体成像,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TI及其衍生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脑胶质瘤新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原则,其对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价值。术前能够精准预测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和空间位置对于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精准神经影像学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其衍生技术可对大脑重要的皮质功能区及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进行非侵入性立体成像,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TI及其衍生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脑胶质瘤新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联合心脏外科同期行CEA+CABG的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脑干梗死1例(3.3%),因手术牵拉喉返神经引起声嘶1例(3.3%),MRI显示3例(10.0%)有新发梗死灶(均为无症状者,术后1~3个月梗死灶消失)。术后1~3个月头颈部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均行检查者21例,均未见颈动脉再狭窄和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3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7(6.0~67.2)个月,1例(3.3%)因肺部感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9例存活者中,术后随访满1年者26例,其中25例行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满2年者22例,其中1例术前为支架内重度狭窄者,手术剥离了斑块和支架,术后18个月复查发现无症状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术,术后2年复查未见明显狭窄;满5年者1例。至随访末期均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心功能分级Ⅰ级者9例,Ⅱ级者19例,因呼吸功能衰竭及脑干梗死无法评价者2例。结论同期行CEA+CABG手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同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椎管肿瘤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随机分为Sina定位组(10例)和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10例),两组术前均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Sina定位组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仅参考体表解剖标记。应用术中C型臂分别验证两组的定位结果,并与MRI显示的肿瘤实际位置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误差、总定位用时和C型臂投照次数。结果Sina定位组的总定位用时[(12.5±3.0)min]较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9.3±1.7)min]长,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09)。Sina定位组的定位误差[(2.98±0.92)cm]明显小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4.39±1.87)cm](t=-2.131,P=0.047),且Sina定位组的C型臂投照次数[(1.3±0.5)次]亦少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2.2±0.8)次](t=-3.077,P=0.006)。结论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椎管肿瘤定位安全、精准。然而,Sina的定位准确性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进一步明确。

  • 标签: 脊椎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增强现实 Sina应用程序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经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划分为经前路手术组与经后路手术组,各2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Cobb’s角对比无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经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均有优良效果,但前路更适用于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中,后路更适用于新鲜骨折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 标签: 经前后路手术 胸腰段骨折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脑血管神经外科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疾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等。近年来微创化的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各自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使得适于采取上述干预措施的脑血管疾病范围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两种治疗方式相互交叉、部分竞争,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治疗体系。本文对上述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脑血管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神经外科 开放手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观察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h、1、3、7、30 d血肿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h和1、3、7、30 d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7个月,观察组GOS评分预后良好人数多于对照组,预后不良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手术时间短于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但血肿清除率和预后不良人数均低于神经内镜手术,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再出血率明显高于神经内镜手术

  • 标签: 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清除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