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5
/ 2

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对策略

赵霞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第二中学   253700

摘要:初中班级管理具有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但是,构建高效、高质量的班级,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大力支持。对此,学校、社会、家庭应明确各自的育人责任,通过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解决初中阶段学生日益增多的德育问题,从而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逐步树立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策略

         家校社是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创建三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机制。以此促进德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取得“1+1+1>3”的教育效果。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意识、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德育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德育教育力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树立榜样,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意识是个人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塑造个人行为习惯的基础。由此可见,家校社三大教育力量的整合应以思想为准绳,借助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时扭转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社会则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和成长。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树立榜样、加强思想教育,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学校要提供丰富的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例如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举行家长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成长情况,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以身作则,全力配合学校、社会组织的活动,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注重孩子品德教育和情感培养,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例如 学校联合社区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媒体应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家校社全面活动的开展和示范作用共同努力和协作,为学生树立思想模范,可以促进学生的言行统一,让学生在道德教育的指导下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二、创新方法,推动教育改革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比较侧重教师的直接灌输与讲解。这不仅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最终效果,还很容易激化学生的逆反情绪。因而,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德育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因此,家校社应重视育人途径的创新,并以此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初中班主任可将德育从学校延伸至生活,借助生活、社会中的资源为学生打造特色化的德育课程体系。比如,邀请司法所、禁毒办、消防队、医院等机构的工作人员进校区,与学校共同举行主题教育活动。这既可以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法律知识、禁毒知识、医疗急救知识等,也能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其次,探索跨学科课程活动。以往的德育集中在课堂教育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行为。因此,学校可与社区、相关部门达成合作,积极开展跨学科实践探索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将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让学生深入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向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此外,由家校社三方共同开展红色文化探索课程,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从而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主动传承红色基因。

三、完善机制,提高教育能力

现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初中班级管理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际推进与家校社的合作效果。为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初中班主任还须进一步完善三者的合作机制,从而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时发挥育人价值。

首先,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到初中班主任的绩效考核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未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社会无法参与到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中。基于此,学校可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以此避免出现走过场的情况,提高教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视。比如,针对教师的“家校社互动”考核方案,具体情况如下所示:考核家校社合作活动落实情况、德育工作的创新度等内容。这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教师德育工作的整体情况。其次,完善家校社合作机制,保障家庭、社会拥有参与德育工作的权力。不科学的合作机制,导致家庭、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长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为此,学校可成立独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部门,以此衔接家校社的德育工作,提高家庭、社会参与德育工作的主动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基于家校社探索协同育人途径,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初中班主任应积极创新德育方法,为家庭、学校参与德育工作创造更多的活动形式与管理契机,从而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邵丽琴. 基于初中班级育人目标促进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探析 [J]. 现代教学, 2021, (12): 65-67.

[2]戴雪峰. 家校社联动,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J]. 好家长, 2020, (A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