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自信之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诗词,文化自信之根

和黎清

丽江市古城区祥和学校  674100

摘要:以诗词为“景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着华夏几千年文明的蓬勃生命力。一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华夏优秀传统诗词文化为创作宝库,创新传播华夏文化精髓,自信、自豪地讲述着中国故事。诗词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她始终绽放着迷人光彩,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情怀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经典诗词  精神力量  文化之根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后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名篇,造就出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大凡国人,不论身处异乡,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似乎能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会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李清照……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上会少却了多少文化韵味?鹳雀楼、赏心亭、醉翁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是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以诗词为“景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不言而寓,不是吗,那文化自信之根又源于何处?

一、从伟人诗词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毛泽东诗词对当代中国社会深刻广泛的影响,让我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毛泽东诗词容涵深厚、影响深远,是“诗史合一诗哲合一”的革命文学形态;是持久弥新、宏大高远的精神食粮;是读之任何时候都能有所获、有所得的文化精品;是影响、决定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品质的文化基因。

又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问石破天惊,“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问鼎天下,舍我其谁?荡起冲天音符,敲碎世间枷锁,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身傲骨化为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与宇宙为友,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西风烈……从头越”,完美展示了壮阔宏大的战争场景“唤醒战马,……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寥寥几笔尽显词人的气势磅礴、把山水月亮化为家国的宽宏情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巨人高歌一曲,千古风流人物,人民江山还看今朝。“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畏万千艰难、勇往直前,革命只为奔赴国家的光明。毛泽东在继承古典诗词民族风格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又能得时代风气之先,形成千古诗人独具匠心的大战略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唯物史观;“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人民史观;“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中国道路观;“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战争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奋斗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中华大一统观;“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天下大同战略观……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所以诗词感人肺腑......看罢,毛泽东堪称真正的诗家词人,他用灵魂诠释、用天地设问、用江河作笔,纵论千古人物,写尽沧海横流,笑谈沧桑正道。毛泽东一生,都在中国古诗词这条精神长河里寻宗探源,妙承精华,自铸鸿词。

二、古典诗词,是鼓舞人心的文化精神之柱,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不难发现,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分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些内容。因为古典诗词总可以激发华夏儿女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之美;还能转化成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传至今之根。《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尤其“志”字,显示出个人和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在华夏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华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诗词文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精神支柱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之精髓,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海内存知己”,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果,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无比珍贵的月壤,国人的“月亮”情结随之被点燃。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感动于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中华历史之悠久、山河之壮美、文化之底蕴源于诗词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古老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到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历朝历代有名无名的诗人们留下了灿若星河且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诗歌是情感的高度凝缩,是文字的锤炼萃华。我们在诗歌的浸润下感受着文字和韵律之美,让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积淀在彼此的灵魂最深处。虽然有过曲折,令匆忙的现代人一曾忘记诗词的翩然和优雅,而今我们则重拾埋在尘土中的宝藏,欣赏感受它那千百年不曾褪去的光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的作用不言而喻。诗是历史的窗口,历史是诗外的风光。诗词是文明历史的见证者,近年来,优秀诗词伴随着各类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变得炙手可热。《中国诗词大会》由诗入史,由史解诗,史诗交融,展现了中华诗意之美和历史之厚重、文明之特别。诗词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见证着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波澜壮阔,也见证这每个个体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变的诗心。

四、让诗词之美在生活中绽放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捕捉当代审美需求,找到传统与时代的契合点。2022年新春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给出了新的答案。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古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就要紧贴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被诗意浸润的日常生活中、在被传统文化丰富着的生活空间里,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这样,才能够唤醒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守护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用古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是诗词,唤醒和发展着华人的母语感知力;是诗词,成为温暖心灵、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期望一线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充分呈现古典诗词之美,让青少年真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明薪火。让千百年中华诗词文化更加焕发出璀璨的光彩,让我们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