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增能视角下社区党员的组织化参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9
/ 2

赋权增能视角下社区党员的组织化参与研究

陈娜

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实业公司,陕西澄城 715200

摘  要:为发挥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本文对赋权增能理论在社区治理中的体现展开讨论,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包括加强社区党员素质教育、落实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以及优化社区党员队伍组织建设,进而从个体、组织、社区三个维度出发为党员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保障。

关键词:赋权增能;社区党员;组织化参与

近年来,我国社区治理结构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治理形式与参与方式也提出更高要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概念于2017年提出,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应充分发挥出党建工作在其中的纽带桥梁作用,同时调整党员队伍结构,实现对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化与创新。

一、赋权增能理论在社区治理中的体现

(一)赋魂

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情感可以转化为社区意识,进而在思想上提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培育社区意识、增强情感认同成为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中“赋魂”的主要形式。目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不强,针对这一问题,社区可加强党员管理,培养其社区参与意识的同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动居民参与其中。

(二)赋权

社区党员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中的“赋权”体现在社区赋权支部权力育支部赋权居民权力两方面。上级党组织对社区党组织进行赋权增能有利于增强党组织权威性,而居民的爱戴与信任也可以提升组织权威,在“赋权”后开展社区治理,带动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提升。(三)赋形

“赋形”是党员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只有为党员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平台,才能实现相关工作的推进。随后,党员志愿者可组织化带动群众参与,利用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整合社区资源,为组织化参与提供机会。

(四)赋能

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影响力。在此期间,党员志愿者应注重服务能力的组织化、创新化、统筹性、持续性发展,逐步提高队伍的运转能力。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平台资源,促进党员、居民个体参与能力,队伍动员能力以及社区协同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赋权增能视角社区党员组织化参与实施路径

(一)加强社区党员素质教育

赋权增能视角下,应积极开展党员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参与意识,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在此期间,社区各支部应通过“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形式提高党员素养,同时注重对党员的人文关怀,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基于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党员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多元化培训课程,增强党性修养与综合素质,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中,并乐于调动自身社会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对于社区来说,应确保社区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充分保障党员及普通居民的知情权;党员及居民反映的问题也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在归属感带动下,提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落实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

为提高党员志愿者及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应有效落实多元化、精细化的正向激励,满足不同岗位人员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党员志愿者队伍中的退休党员来说,可通过颁发证书、树立典型等精神奖励激发其使命感和成就感;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可落实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时注重对其的人文关怀,日常可通过组织团建等形式缓解其工作压力;对于在职党员来说,可通过正向反馈激励机制提升其积极性,将其在社区治理服务中的表现反馈给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单位党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在职党员进行奖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具有公益性质,但社区党委仍需要向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并购买保险,使其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从而转化为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1]。

(三)优化社区党员队伍组织建设

为优化党员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社区可引进专业技术组织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为社区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应积极拓展社区治理资金来源,除了政府部门提供的发展资金、优惠政策以及场地资源以外,社区本身也要争取更广泛的资金及资源支撑,为社区发展及组织发展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社区应有效落实“引进来”“走出去”工作方法,引进其他社区优秀做法与工作经验,向外与专业社会组织达成合作,通过参与各类参加公益创投活动与实践项目获得资金,充实到社区工作资金中。此外,还应不断强化党员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充分挖掘组织潜力,结合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与实际要求完善社区治理手段,打造完善的组织化参与社区治理品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赋权増能理论下,社区党员在社区治理组织化参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赋魂、赋权、赋形、赋能”机制的带动下,有利于调动社区党员组织积极性,参与到社区治理与服务中。同时从个体、组织、社区层面出发,为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保障,合理优化党员组织结构,进而提高组织化参与效能。

参考文献:

[1]陈光斌.在职党员进社区 党的组织进楼宇——个旧市金湖西社区着力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J].云南支部生活,2006(09):11.

[2]李培培.网络治理视角下执政党基层组织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周敏晖.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再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149/d.cnki.ghdsu.2019.000361.

[4]从宽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20.DOI:10.27241/d.cnki.gnjgu.2019.001580.

[5]管坤.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再组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149/d.cnki.ghdsu.2021.002810.

作者简介:陈娜(1987.06— ),汉族,陕西合阳人,大学本科学历 ;现就职于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实业公司,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国企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