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实践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1
/ 2

融合教育实践与创新

郝德利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100088

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提出,完善以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为指导,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全面建设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化特殊教育。【1】

特殊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地施教。由于特殊儿童的综合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往采用独立办学的方式进行教育。而融合教育的方式是把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班级,让其接受正常教育,促进其适应和交往能力,与此同时,也培养正常儿童友善博爱的人生观,促进儿童间正常交流,建立起内心的平等意识。

一.现状及其问题

(一)孩子特殊性没有得到足够接纳

特殊儿童,由于存在肢体残疾、智力低下、社交障碍、行为刻板以及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在普通小学里,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此类儿童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不够全面了解此类孩子,会产生一定歧义或者误解,导致孩子的特殊性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接纳。其次在环境的安排、学业的任务、学校的作息等方面也难以满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融合环境有待改善

普通小学的环境布置、作息安排、课程设置以正常儿童为为主体,对特殊儿童的异质性考虑不够全面。为正常授课,会对教学环境有一定要求,而特殊儿童大部分存在情绪障碍,扳机点又较敏感,容易在课堂中情绪爆发。

(三)各方协调交流不够畅通

出于对孩子的责任心,学校会要求特殊儿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家长也对孩子存在期望过高,而特殊儿童的能力很难满足双方的期望,结果表明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大部分融合老师是外聘制,不隶属于学校系统,遇到问题时,各方基本没有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

二.经验总结及相关案例分析

(一).综合性——1+N模式

融合教育的快速推进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了冲击,原有的教学体系很难适应特殊教育的需求,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普通教学体系也难以满足。融合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二次元隔离状态,体系间的交叉和融合成为了发展主旋律,融合教育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提出1+N模式。“1”是融合老师,“N”是心理学、教育学、特教学、康复学等领域。

1.心理学视角

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孩子目前阶段的发展特征,特殊儿童会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与同龄的正常儿童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心理咨询的技巧来与特殊儿童沟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用静观的理念,去觉察孩子,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做到真正的接纳,尤其自闭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语言表达不够畅通,习惯性情绪先行,融合老师需要去解读他的内心,给予一个懂他爱他的角色。

大部分特殊儿喜欢涂鸦,通过“绘画和沙盘”的手段,分析他们绘画的布局、颜色、主题、线条等元素,走进他们内心深处的领域,会对后续的干预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会更得心应手。

2.特教视角

特殊儿童部分存在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异于常人,也存在对文字、数字、地图极为兴趣,甚至有些拥有过目不忘的独特技能。面对此群体,融合老师要经过系统性的特教干预训练。在接触和观察孩子阶段,建议运用ABC行为观察表,以及生态系统评估表,有条件者可以给孩子做一个vbmapp评估报告表,经过一系列专业的观察和评估,才能做出可操性、科学性的IEP计划。。

融合教育的复杂性和群体的特殊性,在正常干预环节中,会在各种外在压力,融合老师有时会有失原则,或方式方法不够妥当。比如孩子在课堂中用哭闹的方式来逃避学习任务,原则上,要坚持原则,树立底线,用行动告诉其情绪发泄没有作用,待情绪稳定后,带回教室,继续完成教学任务。

3教育视角

特殊儿童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存在一定差距,小学阶段的孩子根据皮亚杰发展理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然而特殊儿童有可能会处于前运算阶段甚至感知运动阶段,这表明不能按照正常儿童标准去要求他们。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PECS图片沟通法运用到学业上,对于书面性的平面知识,可以用立体性游戏的方式来输出。如教授孩子“大小”的概念,通过制作黏贴式的游戏卡片,孩子在桌面游戏中去觉察理解,比平面性的教学效果好很多。

 4康复视角

针对特殊儿童,康复知识多少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群体在肢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需求,如触觉需求量过大,导致其会有自我刺激行为。可以推荐他们“裹白菜”的游戏来满足触觉需求。当然长远之计是为其脱敏,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二).协调性——多维桥梁

所谓“自然支持系统” 是指由特殊群体父母对特殊儿童在生活、学习方面提供的不需付费、非专业而持续的支持。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由政府、机构和各类工作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等)为特殊儿童提供的从制定政策法规到康复技术方面的各类支持,社会支持系统需要投入较高的社会经济成本。【3】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多维性需要融合老师充当桥梁、润滑剂的作用,需要多方协调和沟通。

1.和学校沟通

学校是主体环境,学校行政人员在融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学校中的特殊学生异质要有正确得认知,并应多渠道了解特殊儿童的资讯。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学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全面考量普通班老师、特殊学生、家长三方的需求,积极发展并落实支持该系统的构建,。

班主任是融合老师的工作伙伴,遇到特殊儿童问题时要积极与其沟通商议。在前期观察中,制作生态评估表和ABC观察表时,应充分听取班主任的了解和认识。

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亦为重要。建议最初运用结对子的模式,找到与特殊儿童比较亲近的伙伴,让其充当桥梁,引导特殊儿童学习和模仿同龄人的交往模式,再进一步扩大小圈子的社交活动,给与孩子一个交往的空间。

2.和家长沟通

特殊儿童的家长会存在比一般儿童家长更高水平的焦虑和期望,对孩子身体、社交、学业等各方面的焦虑,无形中会转嫁到融合老师的身上。作为融合老师,首先要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家长的心理和诉求,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与其积极回应。

三.创新及展望

(一)创新思考

1.融合情境打造

为促进融合的发展,和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积极进行了沟通,在物理空间和作息时间上按照融合的理念重新进行了布置,不再把特殊儿童放在最后的角落,采取灵活座位方式,根据其能力进步情况,逐步实现与融合老师的分离——从最后一座与融合老师的相伴,到中间和同学为伍。

2. 家校一节课

即开学第一周家长进学校,融合老师在教室内陪读,家长在教室外陪学,同步观察同步思考。每天放学后,班主任、融合老师以及家长三方再进行一个交流总结会,把一天内的孩子行为进行分析,方便制定后续的提升策略。。

3.家校互动手册

为了促进各方的沟通交流,在“日报“的基础上,提出了家校互动手册,以一个月为时间节点,将行为问题、学业、社交发展等几个部分内容进行详细整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会在手册中,给出月度目标和计划,在月末时双方就其目标给出一定的总结和建议。

4.一月一日融合日

为切实促进特殊儿童融入学校,也为增加同学对其熟悉和了解,笔者和校领导商议举办 “一月一日融合日”,此事得到了校领导积极回应和支持,在融合日时采用宣传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征求”小老师”,进行同伴教学,而特殊儿童也得到了同伴的支持,有利于他们的社交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推动融合教育的目的。

[1]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2] 朱楠,王雁 . “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 合型的内涵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15(6) :39~ 44.

[3]许家成.“智力障碍”定义的新演化[J].中国特殊教育,2003,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