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虚实相生”的影像美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虚实相生”的影像美学特征

李瑞玉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要:戏曲电影《白蛇传·情》是以白素贞与许仙经典爱情故事为框架,运用电影理念打造的诗情画意般的视觉奇观影像。在戏与影的交融中,注重虚实相生的唯美意境,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主题,呈现东方美学意蕴。电影通过对影像语言的创新,为粤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在对形式风格、视知觉心理、象征价值的建构中展现宏大震撼的视觉画面。

关键词: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虚实相生;视觉奇观

一、引言

戏曲电影是中国本土化的电影艺术种类,自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起,便开启了电影与戏曲的序幕。《白蛇传》是以宋代为背景的悲剧爱情故事,这段故事曾被各种文本建构。中国悲剧的核心来自对悲情的表达,“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早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就有论述,其中提出的以“悲”字代“美”字就是作者潜意识中以悲为美的不自觉流露。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就是另辟蹊径把刻画重点放在一个“情”字,电影用先进的全景声、虚拟技术、CG特效等技术将观众带入水墨画式的西子湖畔讲述悲情佳话,呈现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意境,又融入了电影的写实风格,从江南水乡中形成别具一格的东方戏曲美学。

二、形式风格:水墨国风的写意化视觉奇观

戏曲电影中影与戏的融合一直是研究重点,《白蛇传·情》就兼备了影和戏的双重内涵,把电影当作形式载体,戏曲成为主题内涵。贾磊磊曾说“所谓以意取象,是指根据创作者根据预先设定的创作意图选取电影创作、拍摄对象。意,是作者无形的心中之意,象是作品有形的客观物象。”影片就在“以意取象”的美学手法中达到影与戏的平衡,形成视觉奇观。

《白蛇传·情》最突出的影像风格是创作了水墨画式的画面,将故事背景宋代时期的含蓄、留白、庄重的美学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两人站在水雾缭绕的断桥之上,全景式的对称构图呈现莲叶满满的莲花池,衣袖飘飘融入其中,营造出虚幻朦胧意境。一舞一动间两人在封闭的对称构图中确立稳定的感情,爱情意味在画面中绵延,形成独特的风景。

宋代绘画风格与戏曲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创作为把宋代绘画质感融入画面,不仅搭建符合条件的场景,还精心设计飘逸雅致的服装装饰,意欲将视觉的写意风格发挥到极致。白素贞的白色丝质长袍配以宽大衣袖逶迤曳地,飘逸质感与其温柔贤惠、乐善好施的人物性格相匹配,衣服上的水墨丹青更是衬出人物清新淡雅,莲花与敦煌纹样,浓淡相依,意境更加深远。头饰上的的白色珍珠伴随动作来回摇曳,把东方美学中的灵动气韵表现出来,更加深“水漫金山”场景时的美学效果。

三、视知觉心理:表演、场景结合的细节化情感表达

    戏曲电影在视知觉信息快速交流背景下,逐渐发展了符合自己的风格和语言,走向自身的视知觉体系,具有自己的美学概念,让观众从中捕捉到共鸣点。作为格式塔学派创始人的威特海默曾做过“似动——知觉”实验,认为活动影像不但产生于人的“视觉滞留现象”, 而且依赖于“特殊的内心活动体验”的论断的科学性。《白蛇传·情》基于视知觉心理分析,影像被观众视觉捕捉,在瞬间表演、动作及场景形式中获得艺术美学张力。

在戏曲电影中演员表演不同于舞台,演员表演的角色动作定格于表演事件的瞬间,从瞬间进入规定情境之中。《白蛇传·情》白素贞在寺院后庭解救许仙的一段戏中,白素贞依靠水袖与僧人们连续对招、反复拉扯,甩袖、台步等粤剧的招式映入眼帘,电影化的武侠动作更增添了审美观赏性。两人分别在黄衣文僧与灰衣武僧的包围下处于视觉中心,身体前倾的动作形象转化为两人的视觉形象,依靠动觉经验获取身体肌肉与视觉的“动力性质”,以此获取画面的平衡感。在这样的群像镜头中许仙脸部痛苦的表情引起观众本能反应,形成两人爱而不得的心理定向,具有包孕性的为上面武打镜头作补充,为下面“水漫金山”情节作铺垫,画面担任起“时间之点”的特殊瞬间。

《白蛇传·情》这部粤剧电影颇具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意境。美学大师宗白华曾指出中国诗人对窗户、帘、屏风、栏杆、镜子等事物尤爱有加。在《白蛇传·情》中这些事物也随处可见。场景把竹子、圆窗作为前景遮挡进入叙事空间,在窗户的透视性与隔断感中两人位于视觉中心通过动作展现缠绵爱情,圆形的窗户将新婚的“圆满”之意加以深化,而正是窗户的阻隔更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含蓄”之味,含蓄内敛中非但没有减弱喜悦之情反而更有“深远不可穷尽”的意味。同时,左边竹子的遮挡带来的绿意衬托两人的服装更为红艳,一红一绿的色彩交融中使场景达到诗情画意的地步。

四、象征价值:景物场景符号的哲学化隐藏意义

“抽象化的写意”是戏曲区别于电影的美学特征之一,尤其体现在空间设置之中。戏曲电影在电影画面的更迭中丰富了观众对于戏曲的空间想象力,《白蛇传·情》中的影像根据数字技术的虚拟合成与现实实景的搭建形成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水墨画,其中的景物与场景背后更是隐藏深意。

电影《白蛇传·情》刚开始就有荷叶连连的水面,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在水汽氤氲、朦胧意境的西子湖畔拉开序幕。李渔曾说“高者造屋,卑者建楼;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影片中大量带状图式的山水平面场景,天蓝蓝水涟涟,近岸广水,旷阔遥山,像是一幅长卷画,自然景物的暗示使其成为“双关图像”。电影影像中江南水乡的莲花池出现多次,池中莲花重复拼贴,形成“铺殿花”。莲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象征纯洁、高尚,与白素贞宽厚善良性格如出一辙。在昆仑山盗取灵芝情节中,背景白茫茫雪山一片,粗壮的树根盘龙错节,具有仙境之美,虚实相生中尽显写意风格。守护灵芝的鹿童、鹤童在打斗中被白素贞感动将灵芝赠与她,灵芝不仅是救人性命的实体,更是她救夫心切、不顾安危的大义与至善至美的坚贞,在宋代传统的留白手法中感受人性与神性的对抗。

五、结语

《白蛇传·情》不同于传统的戏曲电影,将视野从戏曲中得到解放,更加注重对电影化的诠释,将社会记忆“共同体美学”凝聚其中。这部戏曲电影聚焦于“情”,不光是中国戏曲主题“至情”的延续,更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创新发展。《白蛇传·情》向观众证明了戏曲电影的发展空间,用电影画意手法表现了粤剧的国风意境、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周骏.融戏入影:悲情传统与视听创新——以“白蛇传”故事的戏曲电影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22(03):159-165.

[2]贾磊磊.影意论——中国电影美学的古典阐释[J].电影艺术,2020(06):3-10.

[3]饶曙光,朱梦秋.共同体美学与戏曲电影[J].电影艺术,2021(06):77-83.

[4][清]李渔.闲情偶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183.

[5]吕志博,李敏.从电影《白蛇传·情》谈粤剧视觉文化元素的流行性[J].中国戏剧,2022(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