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分析

黄舒涵

长江职业学院 430079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中,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学前教育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的习惯养成和性格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儿童道德品质、个人生活卫生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教师应当在学前教育中提高重视,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本文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期待能够从根源上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为日后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策略

  幼儿的学前教育对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阶段是整个教学生涯的基础,这个阶段的质量决定着幼儿以后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养成,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教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日后的发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培养的期间,教师应当明确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言传身教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究科学培养的策略,使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学前教育培养的特点

幼儿的学前教育年纪阶段主要是三到六岁,主要是一些学前的启蒙,对比小学、初高中等系统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幼儿的学前启蒙并非要掌握学习的知识,目前很多学前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学前儿童尽早接触小学知识能够打下好的基础,幼儿年纪小,对各类东西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过早的给幼儿施加学习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带来强烈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学前时期幼儿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投入活动中[1]

二、幼儿学前教育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人格涵养的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展现,教师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培养时,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幼儿在发展初期形成规范良好的行为,避免后期的习惯难以更改。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不仅对人格品质有着影响,也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以后的和谐发展,重要性是高于智力培养的。幼儿教师应当明确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包括生活习惯、文明礼貌和自我保护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幼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后,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体现,也能帮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幼儿的学前教育培养也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师应当要把握好关键时期,帮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石。

三、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养成制度习惯

  制度是培养的保障,能够帮助幼儿在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他人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定,明确幼儿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的慢慢养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进行制定,例如在课间上厕所时,每个人都应该排好队;在课堂上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应当举手发言;在午餐时,细嚼慢咽不要挑食;午休时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嬉闹等,通过制度的制定,保证幼儿的安全成长,也能对幼儿的日常行为形成约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不遵守制度的幼儿,教师应当发挥耐心,向幼儿细心讲解坏习惯带来的影响,让幼儿慢慢明白要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督促幼儿一起健康进步[2]

(二)鼓励式学习

  幼儿阶段的孩子还属于思想发展中的阶段,在行为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并不具备较强的意志力,很难在一堂课中保持集中。幼儿天生活泼好动,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天性对其引导,可以采取鼓励与夸奖的教学模式,激励幼儿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立夸奖平台,将幼儿良好的表现标注在平台上,例如会热心帮助朋友的幼儿,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实力进行分享,告诉大家要助人为乐;对文明有礼貌的幼儿进行表扬,促进幼儿文明讲礼貌的养成,这样幼儿对自我行为能够进行肯定,在提升自信感的同时也能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组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游戏是教学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教育改革下,教师应当以学术的眼光看待游戏活动,理解游戏活动带来的影响,游戏的开展能够大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将具体的行为融入游戏里,让幼儿在开心玩耍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行为意识,逐步转变为好的行为习惯,在培养秩序行为时,可以展开排队的模式游戏,让幼儿们进行分组,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游戏的竞争中,学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使得游戏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幼儿也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行为,对秩序有了深刻地理解,为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家园共育,双管齐下

  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为主,幼儿的行为养成与家庭的教育和环境也密不可分,教师在注重平时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时,也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家长双管齐下,帮助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都能受到良好习惯的教育,能够更全面的对幼儿展开行为教育。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较弱,很难形成有效的共同教育,教师在现阶段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巩固在幼儿园培养的习惯与学习效果,避免在家受到不好的行为引导,导致效果欠佳。针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幼儿,教师应当和家长多加沟通,共同落实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提升自身更好地发展,做到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幼儿发展的启蒙,也是日后成长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学前教育中给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健康稳定的成长,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现代德育素质教育重要的展现。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时,要对培养幼儿行为习惯高度重视,通过言传身教、鼓励表扬、组织幼儿一起游戏玩耍等,开展引导式教育,在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为日后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林秀慧.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22):

1.

[2] 卢梅.试论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2021(6):1.

[3] 蔡慧多 . 浅析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J]. 新校园 ( 上旬 ),2017(6):176.

姓名:黄舒涵  (1994.03)

性别:女  籍贯:湖北省武汉人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 

现有职称:无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单位及邮编:长江职业学院 430079    单位所在地:武汉市 洪山区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育的策略和路径(22BJ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