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之心   师德之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博爱之心   师德之魂

冉媛

黑龙江省逊克县实验小学 1644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就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都是师德。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凝聚着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教育成功的法宝。因为有了这种情感,师生间就能以诚相见,平等相处,使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诲能深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对教师也会产生一种尊敬、爱戴之情,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总之,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差生变好,使好学生更优秀。现谈一谈我的理解。

一、怎样定义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行为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师德建设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战国时期,教育家墨子就提出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规范。唐朝韩愈、宋代朱熹、清代李毓秀等人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师德进行过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建设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发展。当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二、怎样理解博爱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是一朵朵等待绽放的、茁壮成长的、鲜活的生命,不是物品。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这种爱是相互的,学生会把对老师的喜爱迁移到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教育教学上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建立起生动和协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我们的身边,不伐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敬业爱生的事迹感动指引着我,他们是真正地忘我,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心为学生想,情为学生牵。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学生的爱戴!爱学生就等同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学生就等于打垮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那些家庭有情况特殊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关心、关注、鼓励、耐心地去关爱他们,用师爱去温暖他们,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即使我们无法给他们家人的关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但我们一定要竭尽所能地去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高尚的师德源于“爱”,无私的奉献来自于“爱”。教师爱学生应该是天性,是教育的需要,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爱好学生不难,难的是爱全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公平民主、平易近人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怎样去爱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特别是学生,更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对于学生的爱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应以真诚、平等和爱心去对待每个学生。当他们有了进步或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耐心讲解;当他们为某一问题绞尽脑汁而不得解决时,教师应给予启发和帮助。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就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爱自己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同样重要。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从教二十三载,让我感受到了真爱的无价,教育孩子的同时我教育了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面向全体学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我的人生观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和升华,我再也不觉得“爱学生”是口号,我深深体会到爱学生那是超越了亲人和朋友的人间真爱!热爱学生我是认为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是不明是非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利于去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不利于引导学生良好发展。在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爱必须诚实公正、正直坦荡、无私公平。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罚写,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我要是你就找个地缝钻进去”……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关对教师赞美之词数不胜数。但我们应常常进行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与符合那些赞美之词。

3.严爱结合。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小天使”,还要爱“小恶魔”。严爱结合采取学生能够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对待他们。首先,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

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这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我们的双手默默耕耘,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