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黄河三角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张洪峰

广饶县英才中学,2573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研学旅行也提高了关注。研学旅行是我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研究,能够帮助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各地区学校应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主题,确定主题内容,并积极鼓励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验点。鉴于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试验区为例,详细讲解研学旅行课程的目的、内容及结论,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研学教育事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研学旅行;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区学校也陆续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政策和课程研究主题,随着这些课程的展开,也加强了学校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很多学校都是将研学旅行的实施活动委托当地旅行社,有他们来制定研学旅行的路线及方式等。此外,为了避免研学旅行存在表象问题,学校应该科学的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让研学旅行不单单是学生背上旅行背包,更多的是多自然环境的体验,通过旅行来提高个人素养、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在教育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研学旅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内知识,在设计中渗透课程意识,明确教育的目的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完整的课程内容。此外,研学旅行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区别在于,校内课程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而研学旅行则可以多方面选择旅行地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学基地的选择、任务的制定等,这些都为研学旅行带来了一定的自由性和选择性。通过研学旅行,学生根据对每一个环节的研究和思考,帮助他们收货知识,快速成长。因此,研究旅行需要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达到学思合一,既然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学生生存和生活,让他们身体力行,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1]

二、黄河三角洲实验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1.课程目标

在制定黄河三角洲实验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时,首先需要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其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根据湿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意识到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危害,提高保护湿地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让他们了解黄河三角洲都有哪些鸟类,鸟类的迁徙时间及迁徙的原因,让学生体验自然环境魅力的同时,明白鸟类对人类的意义,树立保护鸟类和爱护生态环境的美德。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园区,了解黄河三角洲附近的农业发展现状,掌握当代的农业技术基本原理,并学以致用[2]

2.课题分组与工作安排

在出发前,研学旅行课题小组老师需要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完成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自由讨论研学旅行课题并推选出小组组长。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各小组要有独立的任务跟指定的课题研究内容,并且小组成员需独自有一项收集性任务,学生需要根据任务收集信息并填写在相关表格中,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研学旅行结束后,各小组成员需要将研学收集的资料统一汇总上交,并对课题进行探究,将每人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进行课题结题,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研学报告,并标注小组成员及指导教师。在进行小组汇报时,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成果展示大赛,根据汇报内容的优良来进行表彰并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实践个人奖励[3]

  1. 正式课程

我们以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为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湿地公园的植物进行采集,并找出指定的几种典型植物作为植物标本,并在完成任务后统一进行成果汇报。首先,小组导师还需要对湿地公园的植物进行系统讲解,根据学生拍照内容进行植物辨认,在这个环节,导师可以利用植物识别软件来获得植物的相关信息。其次,导师还需要对学生开展植物的摄影训练,让学生更好的将植物美好瞬间记录下来,为汇报成果时奠定基础。通过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对自然之美的鉴别和人文素养[4]

4.研究结论

研学旅行课程的分工是:研学是教学目的,旅行是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旅行来获得成果和知识,这是研学旅行的宗旨和目的。研学旅行作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在课程设计中要加强实践性,帮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知识中转变过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然环境的学习中来,通过在野外的生活锻炼来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身心愉悦的掌握知识同时还能拓宽视野,将知识更深层化的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及科学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在未来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适当的结合实际和课程的内容,制定多样化的研学旅行课题,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闫守刚,宋开山. 遥感监测东北地区典型湖泊湿地变化的方法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21,36(4):728-741.

[2]王颜昊.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D].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2019.

[3]王颜昊,刘增辉,柳新伟,等. 黄河三角洲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3):305-311,319. 

[4]葛梦. 黄河三角洲表生环境中汞和砷的分布、赋存及风险评估[D].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此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三角洲地缘性初中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