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眼中看数学——根据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从学生的眼中看数学——根据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方法

韩笑

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    天津   300450

摘 要: 认知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受到人的大脑的支配,认知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室设定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从而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引入知识或者对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数学 课堂

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规律”属于心理学内容,其基本观点是把人看作信息传递器或是信息加工系统[1]。教育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应用是指从研究教师“教”转向研究学生“学”。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信息传递器也是信息加工系统,学生则是信息加工系统,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工,并传递给学生,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再消化,将新知识归入自己原有知识中。

初中生正处于从视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渐提高,依据学生的这一时期认知水平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学科具有知识点抽象,学习难度大的特征,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思维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重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问抽象出相关的数学知识,虽然初中生已进入中学的学习,但其心志仍较幼稚,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入新知识。例如正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如下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1只青蛙 1 张嘴, 2 只眼睛 4 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 2 张嘴, 4 只眼睛 8 条腿,扑通,扑通声跳下水;

……

儿歌的插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处于相对兴奋、好奇的状态,通过充满童趣的儿歌让数学课堂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会跟着视频的数量主动的进行计算,并主动探究其中蕴含的多种数字之间的规律,进而为老师引入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奠定基础,通过具体的青蛙个数与其嘴、眼睛、腿以及下水声抽象出生比例函数。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关键在于,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以丰富的教学和生活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经验。

二、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边玩边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做好一件事、

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2],因此,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则是教学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课程教学标准为基准,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和合理性,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联系甚微,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基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加入生动活泼的相关资源,很容易使学生丧失数学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育不是灌溉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知识的启蒙者、加工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体验或者经历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受探究知识的成就感。教师应把握初中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探究问题的主动型强的特征,在“玩”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我曾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些常见的几何体,或者搜集家中的几何体。几何图形遍布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这项任务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强,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调动起数学学习兴趣的契机,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项任务中找到成就感。同时,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体会“几何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为之后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奠定基础。

寻找或者制作几何体的任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渴望探究同时渴望能得到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得几何体中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几何体的构成特点,图形展开的方式等知识,契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相似,但一定有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学习的方式。陶行知曾说:“培养人才就像养花,首先要认识不同花朵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施肥、浇水,这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但由于教育的公平性,班级学生的人数远大于教师人数,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一对一辅导难度很大。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堂上,教师可以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尽快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联系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源于实际生活并最终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其认知规律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按照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理解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抽象、概括、推理、比较等手段,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数学看似与生活无关,但初中的数学知识大部分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抽象得到,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又以形象逻辑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则能做到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让数学课堂回归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积分问题时,教材中引用生活实际中的篮球赛,不论男生女生都参加或观看过比赛,也关注过比赛的成绩,利用篮球赛引入积分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动,同时,对于每一场球赛的得分和失分情况学生也会有较强的探究意识,进而教师可提出问题:1)你能从表中直接读出哪些信息;2)胜一场积多少分;负一场积多少分;3)有可能胜负场数相等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基于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也是学生利用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一种体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的形成能够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帮助学生提升其理解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1]李水明.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14):86.

[2]朱同福.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好家长,20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