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之材必有用,性别平等共奏和谐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天生之材必有用,性别平等共奏和谐曲

张琦

蕉岭县实验小学    514100

【摘要】:男女性别平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推动了我国人口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性别认知偏差现象,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文化认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意义非凡。作为教育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平等就是相同,应该全面了解到男女之间客观存在的“大同”和“小异”,既要把握整体特征又要关注个体特性,要摒弃性别刻板印象,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扬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要让孩子认识到天生之材必有用,接纳自己、挖掘潜能的同时,还要尊重个体差异,男女两性才能平等协调发展,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接纳;差异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理念,克服性别偏见和刻板化给学习和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男孩女孩都培育成完整的人,使他们都能接纳自己或他人的先天特质,进而突破性别的藩篱和限制,完善自我。需要明确的是,学校课程是教育的手段,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不仅仅是几节课、几次活动,而应该像空气般,弥漫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正面影响孩子,让孩子接纳自己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一样,个体的先天特质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按性别分类后,要践行性别平等,首先要接纳个人外征、人格等方面的先天差异,摒弃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亦称性别偏见,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看法。当人们说“他那么爱哭,不像个男孩子”或“她大大咧咧的,力气也大,是个假小子”时,就是在用性别刻板印象来评价某个男孩或女孩。这种评价以标签的形式对整个群体进行归纳,是非常片面的,它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随之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教育者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经常会伤害到孩子。

在学校的“知心姐姐悄悄话”信箱里,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在性别方面的烦恼与困惑。有孩子问:我是男生,我喜欢做手工,想报名参加手工兴趣班,可爸爸说那是女孩子玩的,我该怎么说服爸爸?也有孩子说:我是女生,妈妈教我要温柔,说话要柔声细语,才有女孩样,可我天生嗓门大,成天被我妈嫌弃,我可真烦恼!

成人的性别刻板印象就这样无视了孩子的天赋喜好,把男孩子与他喜欢的手工操作活动分离开来,限制了孩子的潜能发展。而对女孩的角色期待也给女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忽视了孩子的天性所在。这些做法是人为地给孩子套上刻板的性别框架,给儿童的能力发展及人格完善带来负面影响,最终还助长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不健康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育者们可以回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性别经验——因为性别受到的差别待遇,因为性别影响的人生选择等等,其中的失落和遗憾,不能再在孩子身上重现。孩子喜欢做手工的就去做,性别不影响兴趣的发展,未来的艺术大师或许就是眼前这个孩子。嗓门大也有它的用处,用对了也是优势。所以,要实现性别平等,在教育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孩子自信地接纳自己的先天特质,不要困在性别刻板印象的牢笼里。否则,将给孩子的自我认识、社会关系、职业发展都带来一定的限制。孩子们只有接纳自己,发扬长处,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得到发展,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二、天生他材必有用——挖掘孩子潜能,让孩子全面发展

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接纳的同时,自己更要以身作则,接纳孩子的特质,挖掘他们的潜能,让其有不断的良性的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有多项调査结果表明,教师对女生的数学、科学成绩期望值普遍低于男生。有些教师经常还是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持有“男生适合读理科,女生适合读文科”的偏见。当今社会上科学家、工程师中,仍然是男性占多数,女性典范较缺乏,这是偏见的形成原因之一。

说是偏见,是因为它是片面的,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否定男女的先天生理差异、思维差异、能力差异,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男生适合读理科,女生适合读文科”的说法只代表了一部分孩子,是片面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从而埋没了另一部分孩子。毕竟这些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信念,比如女生会先入为主,心理暗示自己不适合数学、科学等学科,从而降低了期望值,也不会去寻求与之相关的职业。而男生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读文科,不愿深入去学习,会造成其本身已经存在的客观短板更加短,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方向。若教师也持有这些偏见,他们就很容易会忽视对女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男生也很少进行微细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样偏颇的做法,必然影响到学生后来的发展。

三、天生之材必有用——正视性别差异,让孩子和谐相处

不论男女,都是天生之材,天生之材必有用,天生之材也必有差异。性别平等,是在正视男女先天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彼此,对男女在团体活动和社会分工中作出最合理的安排,让各自的权益都得到最大化保证,从而拥有良性的互动关系,一切才更加和谐。

男女在生理、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比如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官能力往往优于男孩,而男孩的空间思维能力、运动动作能力往往优于女孩。也有人说,男人的思维是直线,女人的思维是毛线。因为男人善用理性逻辑思维,女人善用感性发散思维。因此,男女的差异会导致其社会分工的不同。一部分需要强大体力或理性思维的工作更适合于男性,一部分需要细腻情感或感性思维的工作更适合于女性,而另外一部分是男性女性均适合的工作。但这些差异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性别共性与个体特性相结合,每个人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及他人,从而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和安排,真正体现性别平等。

比如在班级团体活动中,性别共性与个体特性相结合,就能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让每个孩子都有发挥长处的平台。教师不再搞“一刀切”,把粗活体力活派给所有男生,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先天优势自主选择,很有力气的女生也可担当体力活,而有些柔弱细腻的男生也可选择慢工细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认识到男女的差异,男生情绪稳定性比女生差,有更多的多动、攻击和违纪行为,教师在引导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包容。有些老师,发现男生违纪就狠狠批一顿,女生只要不是太离谱就稍作提醒,这样的处理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甚至男女生之间的对抗。虽然男生经常大大咧咧、闹哄哄,但他们也乐观、活泼、风趣,那么较为细腻的女生和女老师,可以在一些微细的地方赞扬他们,这样的激励能促进男生更好地发展,也有助于构架男女和谐相处的良好班集体。

性别平等的愿景,任重而道远,路虽远,行则将至。革除性别偏见之弊,教育是一条可靠的路径。让性别平等教育走进课堂、融入教育的过程,就等于在干净的白纸上写下正确的答案。这种正本清源的做法,与形成刻板印象之后再去纠正观念相比,要简单得多,有效得多。只不过,性别平等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将性别平等理念的养成,融入到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从而固化为一代人的文化特质和文明特征。在成长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平等教育,明确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建立“天生之材必有用”的观念,接纳自己、发展潜能,接纳他人、差异互补,性别平等、和谐共处,方能奏响和谐曲!

参考文献:

(1)祝平燕;周天枢;宋岩.女性学导论(J).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12 )

(2)彭琛仪.从女性主义视角下研究我国女性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J).体育时空 ,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