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3

高效阅读课探究

农其业

广西柳州市融水中学 柳州市 545005

摘要:当前,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能力跟不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教师疲于应对,付出巨大而收效甚微,效果不尽如人意;语文阅读课效率低下,形式精彩而收获不多。针对这样的现实,我在教学中进行一些探索,旨在提高阅读课的效率,以此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课 整合 体验 比较 系统 感悟 内化 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在于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学习工具”的功能。而在实际教学当中,这个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更有甚者,将语文课堂当作训练题目的课堂。在升学考试的压力及现行评价的导向中,很多语文课的重心变为一切为考试服务,以分数为中心,为此更倾向于考试题目的高强度训练,使语文课变为训练课。“阅读数量少,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差,阅读时间浪费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①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能力水平极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极低,已经偏离了提升语文素养以实现高效考核的重心。语文教学要提升效率,应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不在于字词句的解读与背诵。不可否认,这些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而这些只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死的知识,还不足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形成语文能力。而阅读教学,要实现高效实用,应立足于典型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思维活动,形成语文的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如何切实提升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把控脉胳,连珠成链——信息整合

摄取有效信息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课就要先从文本获取有效信息。这个环节要着重提升学生阅读速度、提取信息及整合能力。

阅读文本,先从表层的文字材料入手,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学生要对文本进行梳理,概括抽取一个一个环节的主要内容,以把握全文的脉胳。这个梳理内容不是之前我们所说的概括段落大意,也不是简单地划分层次。而是要求学生围绕主要对象,按行文发展顺序抽取一个个相关事实内容,以事件为单位元素,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这样全文总共安排了哪些内容就一目了然。最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个链条,进而把握文本的主体脉络。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围绕主人公展开的故事,可以很容易抽取文本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古典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文本很长,要求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抽取的内容为:

沧州遇友、听闻仇敌、买刀寻敌、接管草场、外出买酒、草屋倒塌、投宿古庙、亲闻阴谋、奋起杀敌。

如此就能把握林冲一步步被逼迫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进一步领会全文“官逼民反”的主题。当然学生也能从中理解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并最终定型的原因。 当然,学生在抽取内容时,还可以再详细些,这个可以因人而异,统一要求反而会限制学生的个人发挥。

对于常见散文作品,围绕景、事和物的变换,可以将各个不同的对象内容和不同的阶段内容抽取剥离,最后呈现出文本的脉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来抽取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抽取内容:

安静院子、幽僻小路、恬美荷塘、诗意月色、热闹四周、采莲江南、寂静家门。

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描写场景的变化来把握具体的景物及其特点,进一步探寻作者在各个场景中的情感内容,这样就能将两条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对于常见的文言文文本,围绕事件不同时段的发展,可以抽取其核心内容。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让学生抽取内容为:

形势危急、推荐能人、牢骚不满、君主自责、私见秦伯、替秦谋利、晋贪无义、秦郑结盟、晋终退去。

学生通过抽取主要内容,学生就能把握全文的结构思路,把握烛之武的精彩表现,也能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

对于古诗词文本,围绕内容的进展转换,可以将文本的核心内容抽取剥离出来。如李白的《将进酒》一文,可以抽取的内容有:

河壮而伤、发白而悲、意得而欢、金材而信、宴饮而乐、杯酒而歌、玉贵而蔑、贤寂而激、换酒而狂。

通过抽取整合信息,学生就能掌握行文的发展脉络,还能将李白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很详细地展示出来,进而把握全文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能梳理抽取的内容也会不一样,没有必要作统一的严格要求。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得出标准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统一答案,关键在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抽取整合信息,能将文本内容整体连接起来,通过比较能明确哪个方案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思维,方便把握文本内容即可。

二、巧设问题,牵动全局——巧妙布局

巧妙的设题,“牵一发而动全文”,能让学生把握核心问题,抽丝剥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个作品都独具个性,体现了作者创作风格和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作品,只要能抓住并解决核心问题,很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问题的设置不宜太多,一二个就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相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全盘思考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活动,也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更主要的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雨霖铃》一文,作者主要是抒写离别之苦,就此可以抓住“离别”这个核心话题来设置三个问题:离别前写什么?怎么写离别情景?离别后有何感受?这样沿着这个思路详细解决这三个问题,那么就可以理解全文的关键内容了。

再如《陈情表》一文,紧扣住“情”来设问题:全文总共陈述了哪些情?让学生按这个问题去探寻,就会发现全文中实际上包含有“苦情、孝情、恩情、忠情、隐情、私情”这六种情感,再具体分析这六种情感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就能够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布局,感受作者创作的精妙之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来设计这些巧妙的问题。可以切入的点有:一是可以根据线索来设计问题,二是可以根据关键字眼来设计问题,三是可以根据情感变化来设计问题,四是可以根据时间进程来设计问题。

三、自主品读,品味匠心——体验精彩

学生没有亲自深入地研究,就不会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在教授阅读课时,很多知识点和学习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由教师预设的内容,这不足以体现学生的需求和真实学习体验。对于学习,教师应重在于引领,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②“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③教师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或者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自己去探寻挖掘文本最为精彩的地方,感受作者的独特创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作者用心安排的精彩内容。文本的精彩内容可以是一个优美的语句,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一个富有哲理的语句,一个巧妙的情节等等。学生自主品读的方面可以灵活安排,可以让学生自由赏析,也可以在教师提示赏析角度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赏析,也可以由教师分配任务分组合作赏析具体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记录所品读内容的精彩之处,当作自己的独到发现,或用本子记录珍藏,或分享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品读热情。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以让学生自行赏析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全班同学最后交流汇总,进而比较详细地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体现古典小说情节的环环相扣特点,可以让学生去赏析全文那些伏笔相应的细节,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伏笔照应安排的精妙。《祝福》一文,作者在小说里面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在文中的表达的主题,进一步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赏析品味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深挖的程度不相同,对此都应该鼓励。在学习交流时候,教师再对其中把握不是很好的地方加以引导点评,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四、前后联系,把握个性——比较异同

瞻前顾后,比较异同,对比鉴赏,培养学生分析整合能力。典型文本大多是某类文章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们决不能将单个文本独立学习。老师们要将文本和前后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找出共性,明确个性,品味其独特个性。特别是群文阅读时代,更应注重比较阅读,单文本阅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要把握相关知识的异同,就要先确定好联系比较的对象。常见的比较角度有:一是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如同样的怀古题材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两文侧重点就不一样,一个是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一个是重于总结教训;二是相同手法的比较,如同样是借古讽今的《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文,凭借的“内容”有何不同;三是相似人物的比较,比如《夜归鹿门歌》的孟浩然与《山居秋螟》的王维的异同;四是相同人物的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如李清照的《一翦梅》和《声声慢》的异同;五是相同内容的不同角度的比较,“一种相思,两处闲悉”和“问君能有几多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何异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确定对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有促进作用,就可以选准比较的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深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学生就逐渐找到比较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就会有意识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文以载道,启发感悟——认识生活

阅读文本,文本所承载的核心思想,这是阅读文本必须要重点把握的,也体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④

多角解读文本主题思想,通过作品认识生活。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赏析文本的核心思想内容,尽可能多角度解读文本。这个思想内核,有的作品在行文中很明显地就显示出来了,不需要过多分析概括;而有些作品则是比较含蓄隐晦的,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来分析提炼。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文本要表达什么主题,如何传达出这种主题。比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核心内容主要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此外,作品中还有对宗法制度的批判,有对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批判,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批评,对麻木的人们的警示,对自我阶层的审视,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赞美,对整个社会的祈祷祝福等。只有这样,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多角度挖掘作品给人的经验教训、启发和感悟,积累生活经验。作品除了常见的主题思想之外,有些细节内容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认识生活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富有启发意义的角度,从面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从文本得到的启发:懂得把握机会,生活中常常有“乐极生悲”,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并不都能一帆风顺,经历困难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人生要向前看而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等,以此来拓展学生对作品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启发学生理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励精图治能振兴事业,安逸享乐能荒废事业;细微小事隐藏祸患,玩物会丧志等,以古人之事来警示学生,我们当代人也不能重蹈历史覆辙。


参考文献:

①《也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回归本色》2011-06-07论文网

②卢川《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2013-01-04  语文教学论文

③张统森《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灵魂》  2014-12-01 论文网

④《语文课程标准》

Shape1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