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学校的的可行性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理想学校的的可行性与挑战

杨梦雅

亳州学院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理想学校必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非空中楼阁;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够实现理想学校目标。

关键词:理想学校;办学优势;育人环境

所有理想的学校都有这样一些特征:致力于鼓励最大限度的实现每个学生的抱负;提供一种这样的环境——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学习;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权;教师能够持续的发展并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理想学校代表着非中心化以及把每个人一生教育的责任移交给这样的组织。那么,它必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非空中楼阁;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实现上述目标。

一、现有办学优势

办学优势是体现一个学校特色的重要资源,是“树人”的关键。我们理想的学校以现代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发展学生个性为中心课程体系,施之以人性化的管理和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个性和理想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一)开放的办学思想与理念

这里的开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对外(社会与国际)开放,另一层是指打破学校“经院主义式”教学,更加强调利用社区资源参与实践。

21世纪,人类交往更加突破了国际与民族的界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一个新的社会正在形成,学校必须摆脱孤立的状态而成为学生为更好生活而斗争的中心。而理想的学校正是迎着这种潮流而上,加大了自身对社会的开放。主动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实现在交往中的碰撞、对接、融合、超越和把握机遇、谋求发展,重视从学生终身发展,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上升等高度来审视我们的办学理念,理性的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第二个开放指的是更加强调实践,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真实职业的紧密结合。一克拉的知识无法换来一克拉的能力,这是共识。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在我们这所理想的学校中,学校实现了最大的开放,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二)完备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知识沉淀的基础和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主要手段。理想学校已经具备了满足学生学习为高质量的生活的需要;满足了为培养全球公民和国际性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理想学校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辅之“综合课程”的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语言课程(中、英为主,辅以其他的小语种),保证学生具有多水平、多层次的语言艺术理解能力和语言与其它领域相结合运用的能力;数学课程,保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的能力、推理的能力、联想和构建的能力的发展;自然科学课程(物理、化学和生物),此综合学习内容将向学生提供连贯有序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社会科学课程(历史、地理和政治):以帮助青年学生建立面对公众利益时作出合理的选择的能力,以培养出在这个互助互利的世界中具有多元文化、民主意识的公民;艺术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综合课程包括: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学校综合健康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以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安全问题时作出明智的选择;信息素养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筛选信息的能力;技能教育课程,它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通过各个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习得广泛的技能;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开始广泛的职业教育课程,为未来不进入大学的学生做好职业准备。

理想学校所具备的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资源。

(三)服务性的管理,优越的育人环境

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我的教育理想》的作者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公办学校的校长,特别是名牌学校的校长,要树立起服务意识,树立起为学生、为教师、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服务,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理想学校的管理者们已经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使的学校事事为教育,处处显发展的生机。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学校的功能得到了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一个广泛性的支持,这为理想学校的构建创造了一个优越的育人环境。服务型的管理理念,优越的育人环境,这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资源支持。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从传统的农业教育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知识经济)社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一直担负着现代性的诸多使命。但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在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境与挑战。理想学校须克服哪些因素才能走向真正完成现代性的使命,转而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呢?

(一)教与学混为一谈,导致学生简单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形成了原因——结果的单向度的分析方式,以分析思维为主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综合性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席。而随着世界发展的多元化与复杂系统论的兴盛,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自己的未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趋利主义日益兴盛,学生无法找到寻求自己的“可能生活”,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给予我们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循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学习路径,独自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才智工具,以形成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发展自己的未来。

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文化的严重制约,理想学校无法一两日之内的就摆脱体制的束缚走上“以学带教”的路径。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法持异议的权利,没有组织集会的权利,没有保护隐私的权利,甚至自己的人生安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谈何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探索自己的未来。这种科层制的体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理想学校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必须冲破束缚在自己身上的茧。

(二)学科设置、测试与教师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根据学科进行分类这种做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个人的智慧可以说在希腊文化中是无出其右的,从整个世界都盛行的这种做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就,但是这种分门别类的做法不仅对削弱了学生的洞察力,甚至对学生的进步和创造性也是有害的。我们所在的环境和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的探索各种学科和体验之间的广泛发展的联系,但是这种做法很明显的是不利于学生的复杂性思维的发展的。

由学科分类导出来的标准化测试也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它使得学习变成了知识的堆积。但是这些标准化的测试并不能评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那些重要的能力,像判断力,诚信,同情心,探索与求知欲、创造性等。理想学校要培养出高效能,有尊严、有价值的学生必须变革整个课程体制,改革标准化测试,培养教师的革新能力,使学校能够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达,刘立德,周海燕编。《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28—37.

作者简介:杨梦雅(1992-01),女,汉族,籍贯:安徽亳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0629);

亳州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zdj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