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主题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创设主题情境

李鹏程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对教学的促进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在教学中,为应对不同的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情景,这些策略应对单个教学目标、任务、单一问题比较有效,但如何将课堂教学变成一条绵延的主线,设置包含所有任务的大情境,主题情景,鲜有人提出观点。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课为例,谈创设情境新策略:整合教学各目标、创设主题情境。

关键词: 整合目标 主题情境 创设策略。

情景化教学已被大家普遍接受,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相对而言,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就创设情境的策略而言,许多教育工作者整理出了一些很好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对解决单个教学目标、任务、单一问题等比较有效,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鲜有单一的教学目标、任务。往往按常规的方法,会创设多个情境,但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造成教学中各情境脱节现象很多,给师生带来很多困扰。例如:经常有学生会问“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为什么要研究下一个问题;我对下一个问题不感兴趣”。

1.常规创设问题情境的不足

例如:传统的情景创设策略在《种群的特征》一课中,基本的构架如下:

61ca8b9fdb39e_html_99ce31d0f11486b.gif














图1-传统情境创设的结构框架图

在面对多个教学任务时,如何衔接,如何保证学生注意力不被分散,如何让学生愿意解决下一个问题,如何保障学生认知的整体性等。这些问题对我们教师创设情境的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涵盖多个教学任务;各个任务既独立成块又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一个任务追溯到另一任务;整体情景不生硬,符合生活实际。为此,鉴于现在火爆的、流行的旅游区的做法——主题公园,我们的情景创设也必须有新策略:整合教学各目标创设主题情境。


2.主题情境的内涵及创设步骤

2.1内涵

所谓“整合教学各目标创设主题情境”,即将课堂教学的所有任务整合为一个主题情境——类似于主题公园,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主题情境,从而面对一个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情境类似于我们旅游区的小景点,通过各个小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顺利的由一个任务过渡到下一个任务,完成整个主题探索。

2.2步骤

如何“整合教学目标、创设主题情境”来创设问题情境呢,有以下步骤:1.摸清家底,梳理所有的教学目标;2.挖掘各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性;3.教材源于生活、创设主题情境回归生活;4.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搜集素材的难易程度,确定主题。


3.主题情境的创建策略

第一:整体架构,梳理所有的教学目标。要想创设出的“主题情境 ”能涵盖全部的教学目标,那么必须弄清楚每节课有那些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熟读教材、教参,整理所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生物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列举种群密度等5个基本特征,说出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2、能力目标: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3、情感目标:关注藏羚羊、关注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第二:挖掘各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在整理了所有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知识目标:种群、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这些知识之间核心问题是种群的密度;其它都围绕种群密度展开,单位面积上的种群数量即种群密度;如何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即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可用图示如下:

61ca8b9fdb39e_html_20df0232f7d29f32.gif









图2——《种群特征》知识目标框架图

其次能力目标: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为了解决怎样种群密度,与知识目标衔接紧密。最后的情感目标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三:教材源于生活、创设主题情境回归生活。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多任务都还来自生活,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同样应该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设,所以在选择情境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同样要关注生活。比如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双子叶植物、动物的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用到了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人的例子等。在众多的目标任务和众多小的情境面前,如何创设一个主题情境涵盖所有的目标呢。教材在处理上为了突出强调某些方面,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是生活中任何一个生物种群本身就包含所有这些种群特征,所以我们可以选取任一物种群即可作为我们的主题情境,它能涵盖所有的小情境。比如:大马哈鱼种群、藏羚羊种群、乌鸦种群等。

第四: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搜集素材的难易程度、确定主题。有了上述整合的策略后,就已经能创设主题情境,但是确定最佳的主题情境,还需考虑学生对该情境的熟悉程度,以及多媒体素材的丰富度,可以确定最佳主题情境。如图示所示:

61ca8b9fdb39e_html_74ded90f92bd0da2.gif















图3——主题情境知识框架图

本节教学活动,选取了学生较熟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奥运吉祥物的原型动物——藏羚羊。首先,通过《可可西里》部分影片片段引入,展示藏羚羊的生存危机,引出藏羚羊的保护(渗透情感目标)。要保护藏羚羊,我们要做一次模拟科考,我们就把对藏羚羊种群的调查科考、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情境。通过讨论确定本次科考的核心目的——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由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藏羚羊种群的特征。从如何调查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模拟调查方法完成能力目标);紧接着设问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有何差异,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渗透情感目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从遭盗猎破坏的藏羚羊种群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完成知识目标)。

“整合教学目标、创设主题情境”这一策略最大的优势能解决各目标之间的衔接,由一个主题情境引入,各情境之间彼此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有一个任务追溯到另一个任务;同时将各部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框架,形成完整的学科素养。

“整合教学目标、创设主题情境”不仅在本课例中可以体现出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章节都可以加以运用,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必修一第3章“以植物细胞结构探秘”为主题情境完成《细胞基本结构》的教学;必修二第4章“以胰岛细胞是如何合成胰岛素”为主题情境完成《基因的表达》的教学;必修二第6章“以如何让大肠杆菌快速产生大量的人胰岛素”为主题情境完成《基因工程》的教学;选修三“我的生态农场”为主题情境完成《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的教学等。






参考文献:

[1]丁国忠 . 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

[2]陈伟飘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8).

[3]高雁.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情景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