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批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基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批判

张朋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经济伦理批判,进一步揭示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指出共产主义最终将实现经济和道德的双重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手稿》;经济伦理;批判

《手稿》是马克思写于1844年4月至8月,蕴含着思想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批判,对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其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伦理批判,初步实现由过去从纯粹哲学和制度伦理狭隘角度的批判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伦理批判的转换,已经展现出马克思新的世界观的萌芽。“就伦理学的角度来说,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用异化概念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的实际状况,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黑格尔的辨证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1]”因此,《手稿》,是马克思初步向经济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将经济学批判与哲学伦理学批判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批判的真正开端。它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准备。

一、《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经济伦理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人的类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一切都发生了异化,因此马克思从哲学人道主义理想道德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现状为根据,对“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进行的分析。

一是,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理应属于劳动者。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156。这种现象存在是不合理的,马克思通过对这一普遍经济事实现象的深刻剖析,得出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根源之所在。这一根源的揭示,彻底地反映出资本对工人赤裸裸的剥削,更加展示出资本的罪恶。

二是,劳动者同自身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根本标志。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根本标志彻底丧失了辨别力。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真理的界定,在资本为王的社会下,劳动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依据。从而,劳动者同本身劳动活动相异化了。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不道德状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致使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160”这种颠倒现象的存在,是资本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悲哀,它让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化,并将这种模糊化推向合理化,这是不道德的,应受到强烈的谴责和批判。

三是,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以绝对优势地占有了人的生产对象,进一步占有了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本身,这种占有是不公平的,是可耻的,资本家尽可能把所有存在的东西进行物化,进而进行商品化,最终使得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劳动者被自己所产生产的劳动产品所禁锢,不得不从资本家那里购买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来维持个人的生活。实现人的解放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因为过程的复杂性而不去为之奋斗,马克思对于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已经为我们勾画出蓝图,因此,我们要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大步前进。

四是,人与人相异化。此种异化的产生并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这与前三种异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之间关系的对立是必然的,各阶级之间相互对立,同一阶级内部之间也存在对立。最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成为必然。这种对立的关系具有物质利益这一特性,这完全背离了人们之间本应该是自由、爱的关系。人们之间这种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贫困和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进而,马克思从哲学人道主义理想高度对异化劳动的对抗性质进行了强烈的道德谴责。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经济活动现状进行批判

在对劳动异化理论阐述的同时,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经济活动化现状进行经济伦理批判,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最终依归。

第一,资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道德异化现象并进行经济伦理批判。以马克思角度来看,劳动异化必然导致道德异化。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普遍现象。这种非人的异己力量统治着工人,也统治着资本家。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异化,使工人逐渐丧失了人的本质进而沦落到物的地步,工人被逼到贫困生活的边缘,被迫的为资本家的享受而进行劳动。另一方面,“财富是一种作为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的财富[2]234”它同样使资本家物化了,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和人性。简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被异己的力量所统治,人本应有的道德和本质逐步丧失,致使人沦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工具,在生产中愈来愈偏离劳动的本质直至走到对立面。

第二,商品经济违反道德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进而对此进行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认为,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那么,作为财富象征的货币符号,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的追逐对象,代表着财富而统治了人本身。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货币取代人和人的本质而成为道德的标准这一不合理现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与道德的分离现象予以批判,从而谴责商品经济驱逐真正道德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伦理。

第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道性进行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在揭示了商品经济和货币拜物教根源的同时,还深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道性进行经济伦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剥削以及劳动异化现象从而来?马克思认为,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与生产方式是具有密切联系的。非人道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属性,他把经济伦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主义生产方式,并将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批判进一步发展起来。

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伦理进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必将被更高阶段的、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经济伦理所替代,进而初步描绘出共产主义的经济伦理一般原则。

首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他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的同时。一方面认为要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消灭私有财产,原因是私有财产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另一方面认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要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要想实现这一前提离不开以往社会历史的财富积累。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开始用新的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初步论述。这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重大进步。

其次,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界的角度,他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3]。人类和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和谐的,这是共产主义实现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与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以何种形式得到解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共产主义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将成为历史。

最后,马克思以人的本质及人与人关系的视角,他看来,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主旨,当然也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这也正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彰显人文精神的地方[4]。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关于人的矛盾问题终将得到彻底解决。马克思以从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对共产主义作出描绘,然而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彻底地摆脱人性论的痕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还迸发出很多天才的想法。共产主义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这也是共产主义的根本性原则,这也进一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和终极关怀。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还需我们进一步进行发掘。通过对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批判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方法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认识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经济伦理现象的有力武器[5]。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是大有裨益的。进而,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伦理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以及对未来经济伦理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李文娟.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

  5. 邢盘洲.马克思经济伦理方法论及其当代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