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2

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

殷梓桐

 北京市燕山幼儿园  102500    

摘要: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期间,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养的培养,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因此,应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家庭生态系统,发挥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应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语言教育;家庭优势;家长职责;教育方法;

引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家庭汲取文化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应成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新思路。当前,学前语言教育面临着功利性价值取向与发展性价值取向的双重矛盾:虽然培养儿童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目前的家庭语言教育特别是“幼小衔接”这一特殊阶段的儿童语言能力培养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重实用轻发展”的教育误区。因此,家长要深化对于家庭语言教育的内涵认识、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正确语言教育观,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帮助儿童完成语言入学准备、更快适应小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幼小衔接中语言教育的特殊性

(一)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更进一步贯彻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教改趋势对学前语言教育与“幼小衔接”也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语言不仅是词汇、句子和发声的组合,更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和思维的呈现方式,关系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语言不仅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语言不是单纯地承载和传递信息,不像一般工具一样与主体相分离,而是直接参与到认知、交流过程中。”随着当代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比其他历史时期发展得更为提前与迅速。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身心发展基础,对吸收知识、阅读文字与言语交往有着迫切的需求。家长应适时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语言学习需求,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培养其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将语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言教育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

在幼小衔接的入学准备中,应重视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把学前语言教育和幼小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将语言视为认知方式、生活技能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特定的学科内容。强调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即重视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以语言为载体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1991年提出“入学准备”这一概念,包括“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品质”“情绪与社会性”“语言能力”“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发展”这五大方面。其中,入学准备是指教师或家长期望学龄前儿童能够适应新的小学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所需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学习应贯穿各个领域,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显然,语言能力是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儿童学习品质、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而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则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对学龄前阶段儿童来说,家庭因素对其语言学习的影响最为显著。相较于幼儿园等学前机构从理性的价值层面和知识层面进行教学活动,家庭教育则是建立在情感依赖基础上对幼儿个体的生活化的、潜在的培养和熏陶。“在博纳德·斯波斯基(BernardSpolsky)语言实践、语言管理和语言意识的三维理论框架下,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多语言环境,家长的语言意识显得异常重要。费什曼(Fishman)认为,家庭是母语代际传递、连接、使用和稳定的基础。传承语(heritagelanguage)或者双语能力的保持更多依赖家庭,而不是学校;而如果没有家庭支持,学校语言政策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幼小衔接是从儿童入园开始,贯穿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两个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性培养儿童全面素质的过程。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是连接两个教育阶段的重要桥梁,发挥着幼儿园和小学不能替代的重要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社会生态理论(也被称为生态系统理论)将家庭视为对儿童影响最直接的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可以通过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和发展

[1]。同时,微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中间系统若能产生积极联系与配合,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小衔接中开展家庭语言教育的方法路径

(一)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立课题意识的过程中,家长提供的语言训练材料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强,即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实际运用而非孤立的、无语境的词汇和句子,所谓活学活用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二是意义感强,即能够积极促进回忆、联想、思考等行为的情境式材料,与儿童自身产生关联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训练达到语言规则和认知的内化。“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通过活动经验内化而来的。任何新知识的输入、吸收都有赖于儿童已有的知识文化背景和儿童的学习心理倾向。激发儿童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关键。”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回答要及时给以肯定和引导,可以做出方向性的结论,而非给出单一标准答案,给孩子留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此外,家长在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

(二)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

核心素养中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家庭语言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言语习得和对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动态建构的认知活动。家长可以设置让儿童产生“两难情境”的认知冲突或与其已有经验相互矛盾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领悟、真正理解词汇和句型,学会在不同环境下运用语言,着重训练其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即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家长可以借鉴“全语言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或语音、词汇、句法等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使儿童处于真实的、生活化的、丰富的、全方位的语言环境中,注重情景化和语言运用能力,最终实现一种将语言学习作为入口的通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此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家长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诸如“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更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及早引导和培养。

(三)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思考、判断周围情境中的人与事物。因此,语言教育不能以家庭小课堂为局限,而应融入生活场景,注重游戏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例如绘画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辅助表达形式,能把旅途见闻和景物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语言表达所要求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输出能力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此外,开阔眼界、刺激大脑的户外活动,是对语言学习最直接、最生动、最有益的扩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从学前就应该常去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内容既要包括接触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物体,并由此得到生动直接的认识,要有逻辑分析、知识探求、思维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的练习。这些活动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的极佳手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可以抓住学前这一学业压力小、时间相对灵活的语言学习黄金期,有目的地强化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尽量使儿童在旅程或体验中活动最兴奋、思维最活跃、表达意愿最强的时刻得到启发引导,学会运用平日所学词汇和句型传达所见所闻、表述自我情感。

参考文献:

[1]郑荔.“语言资源观”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11.

[2]尹芳.澳大利亚学前至十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评介[J].中国教师,2014(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