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诗经》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探析

胡凤琴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诗经》立体再现了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本文从《诗经》经典名句中挖掘其包含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对比同时期古希腊及古印度文明中所包含的上述思想,试对不同国家现今的社会格局与先秦时期存在的不同格局做出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诗经 社会控制 社会建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盛赞“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足以可见《诗经》在美化语言、教化性情方面的典范力量。《诗经》全面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诗经》所开创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也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中国文人仍具有“忧国忧民,悲怜万物”的现实人文主义情怀。正因为此,我们从中挖掘出并分析了关于先秦时期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并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分析和梳理了不同社会格局的历史渊源,以期“借古喻今、以史为鉴”。

一、关于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的定义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生活的结构化和人们行为的标准化而形成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社会过程,即治理国家的过程。社会控制从控制类型上可以分为统治和制约、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从控制方式上可以分为:习俗、道德、宗教类;政权、法律、纪律类;社会舆论、群体意识类。其中,政权、法律、纪律类是基于契约的强制的控制方式,具有不可协调性,如汉莫拉比法典;而习俗、宗教、道德、社会舆论类是基于社会普遍认同的非强制性不成型规范,如中国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女子的三从四德。

二、西周时期我国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概述

西周时期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同时也孕育着封建制度的萌芽,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映在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层面上,其特征可归纳如下:

(一)经济方面实行“井田制”

“井田制”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在西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被“商鞅变法”所推行的“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谓“公田”,就是周天子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直接掌握的土地,所谓“私田”,是分给“庶人”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份地。不论“公田”“私田”都是奴隶主国家所有的土地,所以《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公田”是强迫“庶人”无偿耕种的。“公田”上的产品全部归贵族所有,而“私田”仅够维持“庶人”生命和人口再生产最低需要。“井田制”的选择不同于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和“庄园经济”,而是基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不断而选择的这样一种高度集权的土地分配制度。

(二)政治方面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在“井田制”的基础上,西周统治者实行对各级奴隶主贵族的分封制度,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和异姓贵族、亲戚、功臣,建立大小的统治据点——封国,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大雅.板》)封国制度对巩固周天子的统治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埋下了日后诸侯割据混战的祸根。

“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后世子孙都属于同一宗族,处理这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可以具体描述为:天子世世相传,以嫡长子的资格继承父位,是为大宗,其余众子封为诸侯,为小宗;每世诸侯以同样方式继承父位,是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在这种制度下,从天子至士可以合成一个大家族,成员以其与宗主的亲疏关系定其地位高低。正如《左传》所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此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正是“周礼”的核心。

(三)思想方面推行礼教,教化民众

整部《诗经》以《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青年男子对美丽姑娘的思慕开始,继而以《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描写女子归宁父母,至第三篇《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描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可以说婚姻家庭被放在一个显著而非常重要的位置,宋代王安石认为“王者之治,始之于家。家之序,本于夫妇正。夫妇正者,在求有德之淑女,为后妃,以配君子也,故始之于《关雎》。夫淑女所以有德者,在家本于女工之事也,故次之《葛覃》……”宋代理学家朱熹援引他朋友吕祖谦的话说得更为明确“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可见《诗经》中所反映出的“三纲五常”的思想极大的维护了“宗法制”所建立的森严等级制度。

“礼教”和“井田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同时“分封制”和“宗法制”从政治层面保护和维持了这种统治地位和等级制度。

三、先秦时期世界上不同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建设思想概述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种姓制度”在印度一直沿用至今。

古希腊所推行的雅典民主制采取正式控制和外在控制的统治方式,创立了一个公民自由平等、主权属于全体公民的政体形式,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哲学鼻祖,还相应产生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本思想。

在上述不同社会制度的控制之下,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格局:古代中国形成了犹如石头丢至水面荡开而成的波纹状差序格局;古代希腊形成的团体格局宛如一捆捆分扎清楚的木材;古代印度形成了犹如断木年轮,既有等级又相互隔绝的差序中的团体格局。

不同国家不同的古代文明,不同的社会控制思想构建了不同的社会格局,也导致了如今这个多元的文化和世界格局,文化在相互碰撞中此消彼长,可以借鉴、可以包容,但那些深入骨髓的传统,那些延续千年的思想确是很难改变的。综观世界,现今不同文化均可以在2000多年前的历史中找到其根源,这应该就是历史的魅力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任自斌 和近健 诗经赏析辞典 [M].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

[2]黎虎 夏商周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