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0
/ 2

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黄善宏

( 三店街中心小学 ,湖北省 武汉市 430408 )

摘要: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科目,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认知水平的高低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的环境、自身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在学习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并且针对差异进行相应改善措施的拟定,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本文着眼于小学的数学教育,探讨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如何遵循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差异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通过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基础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之中,教师掌握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能够更加合理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安排。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将自身的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

  1. 实施差异性的教学

实施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适合自身学习的教学模式,实现根本上的教学公平。同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之上,可以为学生们指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一步的探索,达到更上一层的阶段。同时,让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在既有的基础之上稳步前进[1]。例如,在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学习的时候,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掌握两种图形的基本特点的条件上,对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进行细致的全方位的学习。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只要求其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科学的学习,不至于因为难度太大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也不至于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停止探索[2]

  1. 对练习和考核实行差异制

在数学学习之中,少不了考核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其接受知识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地反应在考核和训练的结果之中。不分难度级别的考核往往会让学生对试题产生疲惫的心理,难以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反馈[3]。在练习和考核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将考核试题的难度建立在认知差异之上。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开发、引导、支持其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解决高阶的难题。同时,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以引导、鼓舞、扶助为主,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之下再进行进阶的学习。例如,在对人教版五年级中的《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学习的时候,对于平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尽力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只掌握常见的五边形、六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即可,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进一步的扩展,让学生自主总结多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在考核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分层次,让学生能够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数学问题。

  1.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为了割裂分离学生,学生之间不能够因为认知能力的差异而拒绝交流互动。相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在数学学习上,应该构建称一个高效的共同体,实现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的互通有无。首先,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4]。教师要在学生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日常中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形成有效的互动。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中,不断获取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变化,教师应当相应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让分层级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具有流动性,充满活力,使班级内的学生认知能力在总体上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实事求是,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别,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在教学实践之中,根据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依托学生给予的反馈,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为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任务上的层次划分,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接受情况掌握知识点。其次,在数学考核和练习之中,教师要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习题,将题型分成基础题和提高提,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训练之中保持一颗探索的心,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不至于对学习丧失兴趣。最后,教师要带动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氛围,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之间形成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鸿.遵循认知差异,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77.

[2]李新.小学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的测评与提升[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217(02):48-55.

[3]方晓华.提升学生构建能力 优化数学认知结构[J].新教师,2018,82(10):51-52.

[4]钟鸿裕.探究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实践研究[J].科普童话,2016(14):53.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