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让学生爱上数学

戴晶晶

福建省福清市石竹棋山小学 350301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使得数学成了一部分学生“枯燥”的代名词,他们看到数学就觉得讨厌,更谈不上什么喜欢了,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可以说: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给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追求。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老师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菅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主动和孩子们说话。我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要开始上课了。在课堂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没有收获,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理解、尊重学生,感受爱的涌动。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总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阂。例如,对待班级中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急于将他们与班中的优秀学生比较,怎么别人都学会了,你还没有学会,而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检讨一下,在解题方法上他可能遇上了什么困难,有没有有简单易懂的方法来使他掌握。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方式来缓解学生怕学习的紧张情绪。

二、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1.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正逐渐数字化,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又是数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把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中,带着学生走进了问题情景,也就带着学生走进了数学王国。如果我们一味地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性,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学生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再比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为你的讲解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二个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先通过实例初步感受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中“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我相信这样要比我们纯粹讲解书本例题效果要好得多。总之,借助一些游戏、故事、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洁,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听一听、演一演。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时尽量让从丰富的生活之中提炼数学教学素材,把数学教学放在情景中,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尽量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漂亮的画面中,有趣的生活中,动听的故事中感受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2.设置适宜学生学习的目标

让学生爱上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教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教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中,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爱好倾向、能力水平、智商情商的差异,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因达不到统一的学习目标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恶感。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适宜于不同层面学生学习需要的不同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教有符合自身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都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到数学的“桃子”,使我们数学教学活动达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

的发展”的效果。

3.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

要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可以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二个球,那怎么样分才合理呢?这时再告诉学生,用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三、让学生“爱”上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好的问题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它呈现给学生的是数学探究的空间,呈现出数学的无数奥秘与神奇,探究中让学生感受求知的快乐。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可以把圆形的铁环剪开拉成直线,或把圆形硬币做个起点,在直尺上滚通动一周便可量出其周长。但是如果这个圆画在操场上,或者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剪的,无法直接测量的话那该怎么办?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的需要,很自然就会思考“有怎样简便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