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学制”之小学课程设置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3

“壬戌学制”之小学课程设置探究

吴国英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潜江市 433100

摘要:“壬戌学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是中国由学习日本转向学习美国教育体制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中国集体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蓝本。本文围绕“壬戌学制”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及对“壬戌学制”的评价展开探究。

: 壬戌学制;小学程;特点;

学制的产生和变迁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写照,近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学制改革:第一次是由张百熙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第二次是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学校系统令》,加上其后公布有关校令的补充,合称“壬子·癸丑学制”;第三次是1922年颁布的原名为《学校系统改革案》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也称为“六三三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一个学制,它的制订与颁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近代中国学校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建设、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催生壬戌学制的背景

1.制度的衰落与新式教育的

自隋朝实行开科取士制度以来,无数学子为了科举仕途,沉湎于古旧典籍之中,皓首穷经,兀兀穷年。清袭明制,仍用科举的办法选拔官员,“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同治元年(1862年)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为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之农业社会的产物”。这种教育制度,适应了农业中国对人才的需要、价值取向、审美趋求和评判标准。

为适应时代对新式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开明官员开始创办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局“堂艺局”、北洋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是中国行之久远的传统教育体制之外的新事物,它为当时的中国培育了一批急需的外语、机械制造、驾驶和军事方面的人才,在社会上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

然而这些主张和做法,基本上都属一些先知、先觉者的个人观点和行为,没有形成政府层面上全面的、系统的政策和发展方略,没有对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人才选拔模式产生颠覆性反转。

2.模仿日本学制的弊端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感受到了中国将有亡国灭种的危机并指出:日本也曾有过与中国相似的遭遇,但它通过维新变法,引进西学,派遣留学生,培育人才,国力蒸蒸口上,不仅摆脱了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而且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这给清末试图挽救王朝统治、抵御列强入侵的官员和改良派人士以效法的榜样。1902年颁布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壬寅学制’几乎全盘模仿日本。“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行,1904年在“壬寅学制”基础上改订、颁布并实施的“癸卯学制”是近代教育体制形成的标志。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证明模仿日本的学制是行不通的,因此催生了1922年的“壬戌学制”。

(二)壬戌学制

经过长期的酝酿考察、比较、讨论,1922年11月1日,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学制—仿效美国的“壬戌学制”正式颁布。

1. 壬戌学制内容分析

1922年的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主体内容有:(1)小学由七年缩短为六年,取消“国民”、“高等”、“高级”(两年),“初级”(四年),义务教育年限暂以四年为准。小学高年级课程设置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之教育,对年长失学者宜设补习学校;(2)中学由四年延长至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初级中学得设职业科,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3)师范由五年改为六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4)以职业教育系统代替事业教育系统;(5)高等教育: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大学四至六年。大学不设预科。(6)蒙养园改为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儿童《学校系统改革案》并提出“注意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2.小学设置

本次会议复订小学及初中课程标准纲要。这是我国中小学首次规定课程标准(在这之前为科目课程表)。纲要规定:小学课程分国语(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11目。主要改革是:(1)国语说、读、作写并重;(2)初小增社会、自然;(3)改修身为公民;(4)改图画、手工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

小学授课以分钟计算:初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至少1080分钟,三、四年级每周至少1260分钟;高级小学每周至少1440分钟。

《纲要》明确各学科教学主旨。如指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1)“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2)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4)引起读书兴趣,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基础;(4)培养能达己意的能力。”编写语文教材的原则是“从儿童生活上着想,根据儿童之生活需要编订教材,形式注意儿童化,内容则适合儿童经验。”

俞子夷《算术科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算术科的教学主旨为:“联系处理数和量的问题,以运用处理问题的必要工具”。

《社会科课程纲要》规定,“使知社会的过去、现在情状和社会与人生的关系;培养儿童观察社会的兴趣和效力社会的精神;养成在社会里生活的必要习惯。”

《纲要》充分反映了西方教育思潮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影响,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儿童中心论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界。

(三)小学置的特点

在普通教育方面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的单轨制形式,1922年新学制小学课程的设置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首先,学科之间性质明确。小学为表明各科性质,以及与初中衔接便利,依据初中的六个学科,明确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属社会科;工用艺术属艺术科,兼属社会科;园艺附入自然科,兼属艺术科;地理的一部分属自然科;形象艺术、音乐属艺术科。

其次,课程体系构建趋于完备。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改设上。初小增加自然、社会两科。自然科学前期的理科,一直为高小所修课程,这次开始列入初小课程(其中包括园艺)。社会科中的历史、地理原为高小修习,自本阶段开始在初小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增设公民、卫生等科,公民科取代修身科,纳入常识课程体系,体现了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个性解放思潮、共和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卫生科的设置弥补了小学教育的不足,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原则。

再次,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 。可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初小、高小开设科目相同。区别只在于初小混合教学,高小分科教学,使得小学教育前后紧密联系、浑然一体,避免出现“断层”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为进一步的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四,课程之间比例科学。这表现在各科教学分量按比例分配。以前的小学课程教学实践的设计有相当大的随意性,难免造成或轻或重的弊端,总体教学实践也难以把握。本阶段将各科教学实践按比例分配,如国语占30%,社会占20%,自然占12%,算术、体育各占10%,工用艺术占7%,音乐占6%,形象艺术占5%,使各科可视内容简繁而适当开展实践教学。

最后,课程划分呈简单倾向。小学校里的科目分得越简单,教学时越便利。“因为科目越多,各科的范围越窄;范围越窄,则需要这种材料的机会越少,倘若要把用于人生的教材一起包含在小学课程中,把它分成十几种科目,儿童在一天里面,忽而这科,忽而那科,或者一星期内每种科目只占几十分钟,实在是不可能的。”课程体系的简单化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

  1. 壬戌学制

第一,“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提出的《学校系统草案》中曾有专门说明: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段之划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即童年时期(6-12岁)为初等教育段,少年时期(12-18岁)为中等教育段,成年时期(18-22岁)为高等教育段。显然,学制的制定者有意识地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确定学制阶段的划分。

廖世承在《三三制问题》一文中指出,“三三制”符合中国实情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更有利于鉴别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该学制使得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紧密,减少中途退学的学生。把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壬戌学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现在的许多学者撰文认为“壬戌学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主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民主气息和科学精神”,就其职业教育方而的规定而言,渗透着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展,人民生计和生活的精神,这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思想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职业教育思潮追求的现实,恰当目标的“壬戌学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其设计的模式与蕴含的思想观念,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传播与试验的重要成就,且在当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也不乏深刻的价值。

第三,“壬戌学制”是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改革的产物。我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需求。当时的教育家大多是留美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素养,他们在这次决策过程中得以成熟与发展,为他们日后参与政府决策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新学制”基本上反映了学者专家的意志,而不是长官意志,表现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觉醒和庄重的使命感。它的诞生是中国教育界注意博采中外、明辨择善,力求创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学制系统。

最后,“壬戌学制”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教育政策领域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

综观现当代中国教育的曲折艰辛、风雨兼程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壬戌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除某些部分根据变化的实践有所修订,其“六三三制”的主题框架、方案条文及学制思想理念等均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 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21.

[2] 廖世承.新学制与中学教育[J].新教育,1922.

[3] 胡适.对于新学制的感想[J].新教育,1922.

[4] 孙邦正.中国学制问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5] 余家菊.评教育联合会之学制改革案[J].时事新报,1921.

[6] 谢长法.孟禄的来华教育调查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

[7] 黄耀红.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J].湖南教育,2009.

[8]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9] 何炳松.美国教育制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10]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1]赵尔粪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12]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3]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大总统公布学校系统令[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5]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

[16]廖世承.三三制问题[J].教育汇刊,1922.

作者简介:

吴国英(1993.11—),女,汉族,籍贯:江西省上饶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专任教师 教育硕士学位,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赵尔粪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大总统公布学校系统令[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422.

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434.

廖世承.三三制问题[J].教育汇刊,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