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1

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

陈建生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 363102

摘要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评”一体化也称“教-学-评一致性”,是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线路是“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遵循这一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品质、学生认知水平,是全局性的纲领。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结果。 是“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生活动”三者的一致性原理,“教”是课堂教学的纲领和核心,“评”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评价任务,“学”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保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学习活动必须保证评价任务的落实,三者遵循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线路是“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核心与方向的正确性;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用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确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把握;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品质、学生认知水平。以下是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课程标准规定了所有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包括课程内容要求,学业水平要求,科学素养达成要求等,这些都是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只有在课程标准这个“大方向”的引领下设计教学目标,才不会“误入歧途”。因此,设计一个好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消化课程要求,理顺内容、学业、素养的内容含义和关系。其次要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原理,为后续的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价值。

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业要求】:能用一定的理论模型说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能够描述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能用碰撞理论解释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能运用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水平制定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规定了“应知什么”和“应会什么”,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我们所任教的学生难免存在认知水平的差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有考虑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达到一样的目标。一刀切的做法最终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消化不良”,造成课堂效率下降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将课程标准和我们任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明确哪些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哪些目标是可能达到,哪些目标是少数人能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要求认知水平的层次体现,也要有能否达到的预判。

3.教学目标要有可评价性

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经常是“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难以通过评价任务的设计判断是否达成,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也很少反思达到了哪些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提出教学目标是设计评价任务的指导思想,教学应该在教学目标下设计评价任务。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如何进行评价,为评价任务的设计提供指导价值,要具备可评价性。如在《化学平衡》一节中要求“能根据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教学目标可制定为:

(1)能根据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常数的数值。

(2)能利用三段式模型进行平衡常数常数和转化率的互算。

(3)能利用浓度商判断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连接课程标准和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的纽带,为评价任务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方向和目标,是课堂设计的起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崔允漷,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1):4-6

[3] 曹广忠. “教-学-评一致性”原理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运用[J]. 中学生物教学,2017,(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