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起,情浓,情伸 —浅谈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情起,情浓,情伸 —浅谈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鲍海婷

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们当作额外的附加任务。但是,在当前力求“高效”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并不充分,学生对情感的认识与表达都比较被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紧扣“情感教育”, “情起”入文,“情浓”入心,“情伸”入行,让孩子通过语文课堂,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从中获得更深的情感认识和更主动的情感表达。

[关键字]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认识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它强调了语文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阅读,是学生贴近文本、获得情感体验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还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现如今,语文课堂有了新的转变、新的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有些老师就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高潮迭出,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课堂激情四射、学生积极活跃,但在这“活力课堂”的背后,出现了许多问题:这热闹的现代技术,真的是学生情感流露的助推剂吗?这踊跃的发言就是学生情感的真实表达吗?怎样的情感教育才算是成功而自然的呢?

可见,如何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进行阐述:让孩子从中获得更深的情感认识和更主动的情感表达,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去探讨的话题。

一、创设情境,“情起”入文

语文课堂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如何诱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新课,是关键一环。一篇情感性浓的课文,能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灵的撞击,情感上的共鸣。情境的巧妙创设,不仅能给学生设置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之中,去理解与感悟,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一)情起“沉默”

1.猜字谜,教师适时点拨:我发现在思考,会思考的沉默就是一种可贵的沉默,引出“沉默”;

2.出示“生日蛋糕”图,说一说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读课题—《可贵的沉默》。

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我在导入的环节中有意识地以“情” 入手,让学生 诠释“沉默”,并指出会思考的沉默是一种可贵的沉默。同时,趁着“沉默”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划一划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进行感悟。

情境何以“巧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淀也就不可能倾情。其次,“情感”并非“生搬硬造”、“空穴来风”。 “教师应该“善于发问,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学生的动态,并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加以表情和手势动作。这样,更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语文教学,“情起”入文,必须是文本、老师、学生三者的感情融洽。教师应依据文本创设的环境,牵引学生的情感波动,勾起学生的想象与共鸣。

二、重视朗读,“情浓”入心

朗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情感表现得相当丰富,也十分容易被激发起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易于激发的儿童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文本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二)情融“兴奋”

1.(出示PPT:热闹图)

自由读第1~9自然段,出示朗读要求。

这一部分内容很有趣,愿意和老师演一演么?

2.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

a.理解“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b.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3.“当然祝贺了!”“祝贺的!”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

a.提出两个“!”,理解“一片”;

b.重点读出“当然”,点出:父母给我们生日是理所应当的!

4.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a.老师读,学生演;

b.理解“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d.提问:在“左顾右盼”什么呢?

5.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

a.理解“索性”;

b.朗读指导“越……越……”;

c.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6.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a.教师引读;

b.谈一谈你的生日

c.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d.师:爸爸妈妈多么爱你们呀,大家感受到了么?难怪大家这么兴奋,原来你们是在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板书:感受爱)

在《可贵的沉默》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演绎“热闹”场景的环节,以“读”为切入口,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去接触文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演绎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读”中体会层层递进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文本同喜同悲,并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避免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让情感教育更流利顺畅。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情浓”入心,就必须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去体会蕴涵在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落实写话,“情伸”入行

学生情感就像一眼看似静静的泉水,而我们教师应该用心去寻找泉眼,这样才能有清泉涓涓流出。不少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往往找不准切入点,找不好时机,因此情感教学实效不高。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被文本事物所吸引,被文中情感多感染,对文中的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从而发现文本中潜藏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情感表达出来。

情浓之后让情延伸。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情感最饱满之时,让表达成为发展的契机,成为活化语言的契机,可以安排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凝结成优美的文字,用笔尖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

(三)情归“沉默”

1.出示第13自然段,理解“寂然无声”

2.回归沉默,写一写你在思考什么。

因此在感受爱的情浓之处,我适时抛出问题:“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的意图是让学生自然流露情感,实现情感的转变。自然的是最真切的。因此我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同时,趁热打铁,为学生的情感找一个出口,因此我搭建了一个沉默的平台,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情归“沉默”,并让学生写一写此刻在思考什么,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由此可见,找准练笔时机,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最后三个自然段中,通过深情地品读达到情感的升华后,及时创设情境:

1927年的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家人来说,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播放李大钊的塑像)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让我们尝试用“首尾呼应”这种方法来表达感情,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这种情境渲染下,学生写下的练笔不但感人,而且还将表达方恰当运用,一举两得。这就是通过感悟情感和写话练习相结合,让情感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与感悟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化内在的心声为外在的行动。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发,以情促行,能让我们的情感教育更为有效与生动。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文本是死的,它是由简单的字、词、句组成,而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而单单课堂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表达情感,那么语文教学才充实深刻。语文教学是具有情感的教学。有效的语文情感教学应该是在注重学生情感的认识与感悟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与表达。语文课堂不应花里胡哨,一味地追求热闹,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情感融入到课堂之中,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进行情感的共鸣,营造一个个充满爱和人文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