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孙世国

贵州省兴义市敬南镇中学孙世国电话13885951839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做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强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语文教学过程定位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时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的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让学生自己“构建”。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在“以师定教”还是“以学定教”两种策略上。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交互活动,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尽可能的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组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不仅互为一体,还互为促进,使语文课堂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首先,没有自主意识,个人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而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多数创造性设想的实现都得依赖集体合作。因此,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有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方面的特长,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阿波罗13号飞船脱离故障而重返地球的事件在美国被作为合作精神教育的典范。日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方面有特到之处。比较而言,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很弱。原因何在?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需要一个比较民主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比较民主的社会就会有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我们却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的社会从总体上正朝越来越开放和民主的方向发展,但在许多中小学的课堂生活中,教师专权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学生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提问和表示异议的机会。有些教师不但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家长会上也变成了凌驾者。因为家长们把培养孩子成功的期望变成了对教师的企求,教师们因而获得了凌驾者的资格。另一方面,家长们在妨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形成方面也难辞其责:将自己的独生子女捧为家庭小皇帝,造成孩子们的孤傲个性;对子女前途的过高期望而不惜代价为孩子作万全安排,令孩子身不由己,这种矛盾的处境不可避免地会使孩子产生心理扭曲,形成逆反心态。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方面曾经是比较有效的,但现在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将来把子女送进大学,家长们把孩子过早地推向了剧烈竞争的无情轨道。尽管我们的教育在形式上仍然是集体主义的,但骨子里早已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激烈竞争,许多学生变得不愿与同学合作与交往。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4、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部出版社

3、毕田增敖国儒主编新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与技能提升(初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