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充满生活情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满生活情趣

聂传炜

聂传炜(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一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产生学数学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趣;数学语言;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5-165-01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学以致用的思想。“新基础教育”从人的高度出发,提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

1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2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3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4设计童趣性的作业

在作业设计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促使他们知情合一,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让学生用这单元的知识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5的最大约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2和3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合数的一半;既是偶数又是质数;1和5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5126225”这个号码,按照猜出号码拨过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学,他们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在“乐”中求知。此外,设计游戏类的作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还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性的游戏性作业,把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5静水投石,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后,我出示“64+25”让一位学困生计算,她得出“88”后,大家都说:“算错了!算错了!”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微笑着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同学们都笑了,这位学生也笑了,又信心百倍地计算出正确答案。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