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人在顺从与反抗中的挣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矛盾之人在顺从与反抗中的挣扎

汪文国

汪文国(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99-01

摘要:同为地主阶级青年,同处于转折时代中,同为矛盾的综合体,巴金笔下的觉新形象和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形象在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时,都经历了顺从、反抗的痛苦挣扎,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他们在性格、认识等方面所呈现的细微差异却使他们在挣扎中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不尽相同。同为顺从与反抗的挣扎,却各有侧重,因此也导致了他们同中有异的结局。本文将从自我实现角度来对觉新与列文形象进行浅要的分析和比较。

关键字:矛盾;自我价值实现;顺从;反抗;挣扎

觉新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下地主阶级青年特别是长房长孙这一特殊身份人的矛盾状态,形象丰满。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刻画得极为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作为一个在农奴制改革背景下的地主阶级贵族青年所进行的反考、探索和改良体现了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价值。觉新和列文都浸透了作家对当时社会及生活在这社会背景下的某一类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并且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这也导致他们在自我价值实现面前都进行着顺从与反抗的挣扎。

一、觉新和列文的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同是富有的地主阶级贵族青年:列文是拥有三千亩土地的大地主,觉新是世袭官僚地主大家庭的长房长孙。

其次,他们同处于极具转折性的时代中:觉新是处在家庭伦理关系变化和新旧思想交替的中国五四时期,列文生活在资本主义冲击贵族地主经济的急剧变化的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最后,他们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觉新一方面善良、有抱负,愿意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却懦弱、顺从,成为封建礼教的帮手和牺牲品。同样,列文一方面善良,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积极地探索改良的出路;而另一方面却自卑、疑虑、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

这些相似之处导致了两人在自我价值实现上面临着相同的困境:面对自己所处阶级的日益腐朽、没落,甚至包括其对自身的毒害,是选择顺从并成为其不自觉的帮凶还是反抗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在自我价值实现上所面临的问题

所谓自我价值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完善,也就是使自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彻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判断一个人物形象是否实现自我价值,就要看其有没有对自己所处境况作出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和探索,进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列文和觉新在自我价值型实现上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某些差异。

相通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他们都是转型时代中正在腐朽、没落阶级的代表。这使得他们都要面对新旧社会秩序交叠,观念混乱,传统身份失范,困顿,矛盾等心理重压。觉新一方面作为封建家庭的“祖业继承人”,肩负着振兴高家的重任,正如他所说的“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而另一方面,认识到封建礼教的腐朽后,又希望接受新思想。列文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后地主阶级走向没落,而他却企图以改良的方式来挽救它。第二,他们的矛盾性格都是阻碍他们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觉新善良而又懦弱,列文对事业、爱情执着追求,却又自卑、疑虑。

不同之处在于,觉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其特殊身份必然使其要不断承受封建家庭的束缚和危压,而处于俄国社会中的列文则不然,可以自由地追求自我价值。这使觉新在自我价值实现上要面临更多的阻碍。

三、为自我价值实现所做出的努力

(一)觉新:有认知;顺从多于反抗,坚持近乎“无抵抗”的“作揖哲学”。

面对自己的境遇,觉新有过自觉的认知。在新思想不断冲击落后思想的情况下,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新青年》等革命刊物,接受新思想。同时,他也认识到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大家庭的明争暗斗,荒淫腐败,外实内虚,并目睹了封建礼教对鸣凤等青春女性的残害。

然而这种认识却不足以让他从封建礼教中摆脱出来。自幼聪慧的觉新,给自己设定的初步前途是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深造,再到德国留学,而爱情上也有情意相投的梅表姐。但这一切都在封建势力的危压下破灭了。父亲要让他辍学,安排他进西蜀公司做一个平庸的事务员;长辈们在牌桌上的矛盾使他与梅不能在一起,并在父母抓阄安排下与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成婚。面对这些困难,觉新不说一句反抗的话,点头顺从了家长,却在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关上门蒙头大哭。觉新爱着自己的妻子瑞珏,但这份爱却无法使懦弱的他走出封建礼法的牢笼,眼看着自己的妻子迁出公馆,甚至在妻子难产的时候,他还坚持着“不能进月房”的教训,痛苦地接受妻子的难产。尽管他认识到:真正夺去自己妻子生命的是整个封建制度、礼教、迷信。但多年的封建礼教束缚,已经造就觉新逆来顺受的个性,他不可能再像觉慧那样,做一个大胆的叛徒。反而不自觉地充当着封建礼教的帮凶。

面对自我价值实现与封建礼教发生的冲突,他选择了懦弱、忍耐、顺从,面对理想的被毁灭,他的顺从多于反抗,坚持着近乎无抵抗的“作揖哲学”。

(二)列文:认知不深;执着追求、探索,永不放弃。

对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日益凋弊,以及贵族地主经济日益濒临破产的困境……列文虽然有较清醒的认识:要缓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不断思考、探索,以改良农业。但他的认识和探索仅停留在欲望和理想的层面,因此注定了他探索的失败。

面对爱情和事业上的一系列打击:作品第一部分13章里讲道,列文向吉娣求婚,可是却遭到吉娣的拒绝,探索也屡遭失败。列文虽然也一度意志消沉,然而却不同于觉新的逆来顺受,而是继续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在爱情上,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当他打听到吉娣没有与伏伦斯基在一起时,他毅然再次向吉娣求婚,对吉娣的爱始终充满热情。事业上他思想上进,希望再找出一条适合俄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尽管他苦心要改变的现实没有得到改变,但他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妥协,而是继续寻找对农民有好处的道路,著书立说,身体力行地改造庄园农场。对于爱情和事业列文都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尽管他在爱情上自卑过,在事业的探索上也疑虑过,但他毕竟未曾放弃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由此可以看出,觉新和列文在应对自我价值实现上所遇到的阻碍时所做的努力是不尽相同的。相比于觉新的逆来顺受,近乎“无抵抗主义“,列文多了几分执着与努力,尽管他的某些努力甚至是不现实的,例如对农业的改革。

四、自我价值实现结果

他们在面对自我价值实现所遇到的阻碍时所付出的努力的不尽相同,也导致了他们不尽相同的结局。

一方面,他们的结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似的,都走向了失败。面对封建家庭长期危压顺从多于反抗的觉新最终没有实现自我,事业、爱情、婚姻都成为了悲剧的结局。而列文虽然积极探索,然而由于封建宗法观念的禁锢和革新认识上的理想化,最后,他折回了“为了灵魂,为了上帝”的圣经宽恕里,自主人格退落,对现实矛盾规避了,至此,列文的三方面自我价值探索虽有自然生命的完善,但社会人生和生死探索扼腕,所以没能真正实现自我。

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结局又有一定的差异。相比于觉新在事业、爱情、婚姻上的全面受挫,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悲剧结局。列文的失败却孕育着某些具体的成功,因为他毕竟探索过、反抗过,个人人格高扬过,自我的自然生命得以完善,至少他的执着追求换来了爱情上的幸福。

参考文献:

[1]何辉兰,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J],南方论刊,2009年增刊第2期;

[2]熊伟,一个中间人物的心理矛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Aug.2006No.4;

[3]卢慧玲,《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浅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1.23No.3;

[4]姜焕伟,《安娜·卡列尼娜》的三维空间与托尔斯泰的人生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19.No.5.Sep.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