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与传统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对比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与传统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效果

易平

易平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以及脊柱非融合技术和传统广泛减压融合手术对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L4、L5节段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接受传统后路椎管广泛减压和脊柱融合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对比;并两组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3天、术后1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切口(4.12±1.08cm)小于参照组(8.11±2.14cm),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0.00%vs10.53%),P均<0.05。结论:在节段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非融合技术的短期疗效更高,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进行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功能障碍和疼痛情况明显缓解,值得推广。

【关键词】节段性腰椎管狭窄;老年;非融合;精准减压;脊柱融合;广泛减压;短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74-03

1.前言

腰椎管狭窄是由椎神经受压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患者的常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背疼痛、马尾神经综合征,有部分患者会合并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性侧弯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均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2]。在患病早期,临床常给予患者保守治疗,但部分患者的症状为缓解,甚至疼痛加剧或出现合并症,故此类患者须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椎管广泛减压和脊柱融合技术、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并就两种治疗方法的短期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从2015年11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中选出76例为观察对象。经检查,患者的腰椎L4、L5节段均存在退变性狭窄;均为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但无明显好转;年龄均在60岁以上。本研究将存在骨质疏松、其他重度狭窄、多节段狭窄、对本研究不同意等情况的患者排除。随机将观察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女15例,男23例;年龄62至77岁,平均(67.34±2.21)岁。实验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61至75岁之间,平均66.75±2.36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2.2方法

实验组采用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全麻后取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和铺单,贴上一次性无菌皮肤贴膜。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克氏针对L4棘突进行定位,并以其为中心,在后正中做长为4cm左右的纵行切口,逐层切开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锐性解剖,将棘上韧带完整保留,并使之牵向狭窄较轻的一侧,使患者的L5上2/3和L4下2/3椎板和棘突、小关节突内侧1/2充分显露。用咬骨钳Kerrison将L4椎板下1/3咬除;将盘黄间隙的黄韧带切除;两侧进行侧隐窝精准减压,使硬脊膜和神经根显露,将间盘髓核或后方致压纤维环切除,对骨赘进行清除[3]。对棘突间隙进行修整时,应测试好棘突间隙的大小,之后再选用合适的假体;置入假体后用捆绑带锁紧假体,采用小螺帽进行紧固,将多余的捆绑带剪除。若X线透视显示假体安放良好,则进行棘上韧带完整复位固定操作,之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安置好引流管将伤口逐层缝合。

参照组行传统广泛减压和融合手术,前期消毒、取位、定中心方法与实验组相同,在L4棘突后正中做长约9cm的纵行切口,待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依次切开后将棘上韧带切开,使S1和L3椎板、棘突、横突以及小关节突显露。在L4、L5两侧的椎弓根拧入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用咬骨钳将部分L5椎板上缘和黄韧带、全部L4椎板咬除,侧隐窝广泛减压,将部分关节突关节、部分纤微环、间盘髓核切除,之后清除骨赘。自体髂骨植入椎间隙后将椎间融合器置入,用X线透视仪进行观察,在确保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的位置良好后对椎弓根螺钉进行加压和锁紧操作。之后留置引流管,并将切口逐层缝合。

围术期给予两组患者使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h;术后每日引流量低于30ml时可将引流管拔除,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手术前、手术后3日、手术后1个月和手术后半年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用VAS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在0分至10分之间,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和运动功能(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进行评估,包括行走、站立、社会活动、睡眠等10个方面的内容,以实际得分/实际回答题数最高可能得分×100%为总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4]。

2.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手术前后运动障碍指数与疼痛评分比较

手术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半年内,对患者随访,发现实验组无患者出现并发症;参照组有2例仍存在腰痛症状,1例下肢运动障碍,1例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0.53%;两组相比,P=0.03,χ2=4.22。

4.讨论

老年患者的腰椎退变较为严重,而广泛减压术后患者的腰椎后方稳定结构被打破,容易出现腰椎失稳;而融合可使异常应力在邻近节段的关节突及椎间盘处集中,增加邻近未融合节段的应力,进而导致患者复发术前症状,或者出现新的症状[5]。此外,传统融合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进行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腰椎管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的操作时间较短,做微创切口,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该手术方式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生理结构,维持患者脊柱的生理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手术疼痛[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参照组,手术切口小于参照组,术后各个阶段的疼痛评分和运动障碍指数均低于参照组,且术后半年内的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参照组(10.5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夏子寰和伍骥等人[7]的研究发现相似,可见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采用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治疗节段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不但可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还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短期疗效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梁杰,魏国,武斌,杨二平,伍伟飞,张坤.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11):1141-1145.

[2]马守战,卲越峰,娄茜华,贾思明.选择性减压融合与多节段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伴退行性滑脱的疗效对比[J].颈腰痛杂志,2018,39(02):140-143.

[3]林磊,李般若,王青平等.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融入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2):1210-1212.

[4]吕建平.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在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J].今日健康,2016,15(9):80-80,39.

[5]李新福,刘勇.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J].脊柱外科杂志,2014,12(04):198-201+211.

[6]张耀印,李涛.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J].北京医学,2015,37(10):952-955.

[7]夏子寰,伍骥,郑超,崔玉明,黄蓉蓉.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与传统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1):1073-1080.

基金: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编号:z2017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