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演教学角度看剧本分析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从表演教学角度看剧本分析技巧

赵华珍张茵

赵华珍张茵(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学表演系学生进入片段教学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接触剧本。剧本是演员与角色的初次相见,是演员塑造角色的直接依据,也是最为关键和主要的依据。本科阶段表演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塑造角色的方法,并且能够塑造出有血有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表演教学;剧本分析

一、初读剧本

初读剧本,这是对角色的认识时期和准备时期,它是演员和角色的第一次见面,这个时期是非常的重要的,可以给演员留下新鲜的印象,这些印象可以给予演员创作激情,是演员创作的最大刺激物。“初次的印象等于种子。不管以后在进一步工作期间发生什么样的偏差和变化,演员往往还是最喜爱最初印象在自己心头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当别人剥夺掉他表现这些印象的机会,从而使他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时,他往往会对它们不胜怀念。”初读剧本时,为了使最初的的印象能够完全自由而自然地产生和形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过一些忠告,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在感受最初印象时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没有它便不能形成创作过程,因而也就不能去感受最初印象。

2.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看法,在初期,当自己对剧本和角色的态度还没有具体确定下来的时候,接受别人的看法是危险的。别人的看法可能扭曲演员心里自然形成的对新角色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从而形成对角色看法的偏见。

3.在创作初期,演员应当暂时隐蔽并在心里积累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精神材料,自己对角色的思考,一直到自己的情感在心里化为明确而具体的创作感觉和形象。到演员自己对剧本和角色的态度已在心中成熟和巩固的时候,再广泛地利用别人的建议和看法。在和角色初次见面时,我们往往用自己的情感和一些生活阅历赋予角色生命,剧本中角色的台词往往能激起我们的情感,创作激情和冲动,这对于创作过程进一步发展很有好处。有一些剧本的精神实质隐藏得很深,那就要熟读剧本了。熟读剧本可以帮助演员逐步发现、感受剧本和角色的实质。经过初读和熟读剧本之后,演员对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都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对角色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挖掘主题思想

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它的主题或称为主题思想。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这就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作者对生活观察和认识的结果,表达了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含混不清,那么它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不能称之为作品。同样如果演员弄不清楚作品的主题就开始创作的话,结果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肯定是与剧本不相符的,换句话说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样,没有性格,没有立场,没有喜怒哀乐,失魂落魄。

对剧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出现偏差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很容易就导致演员的创作就失去了方向,人物形象如果与作品的主题思想相违背,那就是演员创作的最大的失败。主题思想蕴含于整个作品之中,我们分析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要从深入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情节、场面、人物入手,从中去“挖掘”。

例如,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老北京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在黑暗暴风雨的吞噬下被改造成了一个心被人摘去了的行尸走肉。在读了剧本之后,可以知道作者通过祥子这样一个对生活只有最起码的一点要求的,安分甚至有点懦弱的车夫,是怎样被军阀、特务、车厂主、等人摧残吞噬的悲惨遭遇,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旧中国社会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以及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演员也就可以依据这样的主题思想来把握人物,从而塑造出人物形象。

三、搞清社会和时代背景

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同学们如果说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的话就必须搞清楚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状况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对演员来说,搞清时代背景还直接关系到创作的一系列问题,他只有了解生活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各阶层人物的时代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以及穿衣打扮、生产方式等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情况,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人物。

例如,《骆驼祥子》真实地反映了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嘴脸,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晚上,祥子在曹先生家里拉车,被孙侦探抓住了。孙侦探告诉祥子说,“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把他所有的钱都拿走了。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了泡影,他带着哭音说:“我招谁惹谁了?!”这一声道出了千千万万祥子们生活在当时时代背景里的无奈,是对旧社会统治阶级的辛酸控诉。这些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心理依据,演员搞清楚了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就会深切真实地感受到祥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更加真实深刻的人物形象。

清楚了剧本的中心思想与时代背景之后,演员还要搞清楚剧本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故事的情节脉络,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3]徐卫宏.表演片段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