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探索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王惠娟

王惠娟(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语文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过程。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述成为一种倾诉,我们就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达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我们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李政道也说过:“学问,就是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答案。”质疑是学习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要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设疑情景,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想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讽刺,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他们提的问题可能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教师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给予热情的鼓励。

学生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精神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则是学生的学习支架。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几个不同层面。对一些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如我在上《祝福》时,用传统的“四权”的统治——政权:封建制度;族权——婆婆、大伯、堂伯;神权——柳妈、庙祝;夫权——祥林、贺老六。这时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那么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许不会那么惨。”这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小说主题的大思考。这个“狼代表什么”的问题十分有价值,就属于创新之疑,这由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终于使创新之火燃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并非教师在课前所能预料到的。当然,我及时抓住这些问题,调整原来的课堂设计展开讨论,这到成为这堂课的亮点。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有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说“不”。这是问题教学中应有之义。

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精髓。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2.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

2.1学生自学课文;这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前要求学生独立自学课文,把自己不懂的或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就作品的内容、人物、语言、艺术特色等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文本信息提示和有关资料,经过反复思考,提出高质量的个性化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也可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设置一些问题。

2.2交流讨论;根据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况,教师可先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然后把问题“返还”给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见解或不能解决的有关问题,准备组间进行交流。在组间交流的时候,各小组把本组内形成的意见或问题集中提出,征求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是交流和征答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是参与者。

2.3指导解决问题;交流征答活动结束后,针对具体情况,教师对学生统一能解决的问题,可作简单的总结,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或设置适当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或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上过程可以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组间讨论——问题征答——接受指导——问题解决。

教师:组织教学——随机参与——参与指导——点拨——组织教学。

总之,问题教学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从而变“要我学”和“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创造状态,这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