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浅谈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熊春燕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马坝小学四川广安6380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2-011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很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基本特征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什么是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所谓的人文性是一种对人的关爱和尊重。尤其是在人文性教育大背景下。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大限度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不仅流于形式而且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者对此深感痛惜,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教学成果,特作以下探析,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现状

1语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中人文性整体把握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积极树立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学生陈述己见提供适宜氛围,进而启发发展学生个性和彰显人文性,然而,有时作者时常陷入反思:学生自主学习中究竟可以获得什么呢?一般而言,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理性对待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和立体化把握教材中人文性。一般而言,不同层次学生在兴趣爱好、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方面差异性很大,因此,他们在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时体验也不尽相同,他们的一些观点很可能偏离教学内容,课堂学习气氛是活跃了,然而学生也会丧失很多理性思考,教学策略新颖至关重要,然而忽视教材中的人文性,而过于追求推陈出新,这无疑是背离语文学科内涵和教育发展规律的。

2课堂交流中缺失人文性

在小组教学中,那些优等生发挥着主导权,那么中等生和后进生只能消极被动的呼应。进而导致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而无法将全体学生引入其中充分讨论和积极交流,而我们语文教师进行简单评价便宣告结束。形式主义很明显,此外,对于我们学生的一些见解,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和科学的眼光对待,然而许多教师过于赏识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主评价。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教育的一大悲哀便是丧失人文性。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对于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作者时常关注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态度,组织和引导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这些不起眼的人文教育可以逐步转化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举措

有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的摆脱那些忽视精神内涵、流于形式的合作、泛滥的赏识和假话空话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每位鲜活的生命,全力打造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方位和立体化触及教材中人文性

比如:在讲解某篇课文时,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全方位和立体化触及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进而去熏陶学生。比如:在讲解某些课文时,许多学生在理解教材中中人文性时往往进行简单化理解,采取非此即彼的观点,作者对此深感惋惜。并进行因势利导,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对于教材中人文性形成全面和客观认识,同时作者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在认识水平上面的不同而采取求真的策略,进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

2在一种享受学习的氛围中构建人文性

一般而言,每位学生都是现货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和方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任务上要求不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洋溢着浓浓人文性的学习氛围,进而推动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小组合作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组织和引导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整体成绩作为评价各个小组的标准,为了进一步避免学生各自为战,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制定一套活泼和有序的规章制度通过强化训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

言而总之:以上两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和认识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