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与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与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研究

周建汝

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预防性护理对大量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大量输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对患者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大量输血患者预防性护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不良事件;风险研究

引言

近年来,输血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血液成分输注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技术。输血本身是一种替代疗法,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疾病与治疗本身,但输血护理不当等亦可导致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发生。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与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大量输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4.63±3.18)岁;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58±3.4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将术后总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术中做好配合等。观察组进行预防性护理:(1)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备齐输血所需器械及物品,填写输血申请单后,对输血单进行检查,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取血,标记好血液标本后送至输血处并进行登记。在输血处取血,并由双方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双方均签名。输血所需血液制品请勿久置于室温下。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病历信息,并由双方签名。在输血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完成后由护理人员妥善保存患者的血袋、病历等相关资料。(2)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的咨询环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明确输血存在的风险;患者有输血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宣传;消除初次受血者因个体、民族、财产状况及文化等的差异而产生的不良心理顾虑;使患者对输血治疗充满信心,积极配合输血治疗。对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对抗输血的心理分析;对患者依赖输血的心理分析。(3)输血前护理。明确患者血型,输血之前对患者信息进行严格核对,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控制输血时间和速度,避免并发症出现,输血之前需要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开展交叉配血实验,避免不良反应。

1.3输血不良事件风险因素

①患者输血后晕厥,表现为头晕、虚脱、出汗、恶心、面色苍白,较重者意识丧失、惊厥、大小便失禁及肌肉痉挛或抽搐等。②患者输血后发生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低体温等。③患者恐惧输注血液被污染、输血相关传染病等。

1.4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输血差错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的差别,采用χ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百分数)组间的差别,P<0.05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低体温3例,电解质紊乱4例,血栓性静脉炎3例,不良反应发生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6.32%,观察组患者低体温1例,电解质紊乱1例,血栓性静脉炎1例,不良反应发生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8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对照组26.3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0,P=0.0829<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1例(28.95%),满意18例(47.37%),不满意9例(23.68%),总满意29例(76.32%),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7例(44.74%),满意19例(50.00),不满意2例(5.26),总满意36例(94.7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74%,对照组76.3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84,P=0.0224<0.05)。

3讨论

在外科临床治疗中,输血治疗应用广泛,因此输血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虽然我国已经对采血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但由于输血过程复杂,因此仍然会出现一定输血风险。在临床输血中,临床护理是确保输血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安全输血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所以临床输血期间需要做好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输血风险和误差的出现。输血护理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过程,是临床输血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护理。输血前护理是患者接受血液及其成分输注之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输血流程的规范过程。输血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心理护理计划,使患者保持平稳安定的情绪,是输血成功安全的保障[5]。血液科患者特殊、输血量大、次数频繁、核对信息量大,给输血护理带来了巨大困难,埋下风险隐患,即使输血风险事件为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成为频发事件。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护理满意度94.7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32%,护理满意度76.3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输血前护理干预在成分输血中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有必要。患者对于血液的输注往往首先从感官上觉察,红细胞由于颜色的刺激、血液粘度大、输注速度慢等因素,导致患者对输血的恐惧感增强,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大,此时的输血前心理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科患者输注无效的机率增大,特别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洗涤红细胞是悬浮红细胞用大量等渗溶液洗涤,去除几乎所有血浆成分和部分非红细胞成分,输注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机率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量相对较少、输注通畅,给患者感官刺激较小,且患者接受程度较高等,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相对降低。在输血期间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防止输血误差。输血之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输血风险出现,因此输血前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护理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输血护理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而输血前护理干预是护士针对每例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制定输血前心理护理计划,了解其心理状况,使患者保持平衡安定的情绪,为安全输血起到最后的把关作用,对于预防和消除输血不良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丽华.安全输血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4):75-76.

[2]仲琦.品管圈护理干预对改善输血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9):244.

[3]焦凤琴,王兰兰.规范输血记录的重要性及讨论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9):184-185.

[4]杜彬,李军,段光华,任召祺,杨超.输血质量监控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02):256-258.

[5]张丽君.输血时护理人员应注意的问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