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课堂学前的学情调查分析对课堂主问题设置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学前的学情调查分析对课堂主问题设置的影响

谢灵姗

谢灵姗(珲春市第四中学吉林珲春133300)

关键词:学情前测;语文课堂;主问题设置;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6-039-01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各路学派百花争艳,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到国家,下到家长,都在大谈特谈教学改革的举措,可就我们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而言,找到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才是王道。对于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置是课程改革中困扰老师的一个方面,怎么样提出切合学生需要,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趣味需思考的主问题,是我们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终于小有收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前的学情调查和分析对课堂主问题设置的影响,寻求“以学定教”的良方。

在现在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教学设计中“胖问题”的设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老式课堂中教师不停的问,学生不停的答的教学模式将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一个好的“胖问题”设定,能带动学生思考,将文本内容渗透到主问题中,通过课堂讨论,在对话平等的氛围下,让学生走进文本,汲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我认为学前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就是本着这种“以学定教”的理念展开的。

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的分析,力求解决教与学存在的问题。而学前的学情调查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以下几种:问卷调查法、问题搜集法等。一般来说,语文学情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该学段(或年级、学期)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积累情况、人生阅历情况、面临困难情况等;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掌握,比如学生的来源、视野是否开阔等,以及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情况。所以说,学前的学情调查与分析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前精准的找到学生存在的疑问,点对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以此为铺垫,从点到面的辐射其他内容。简单的说,就是用“一根线”贯穿课堂始终,最后以这根“线”为依据画出“知识扇形”来提升学生本节课能接收到的核心素养。

一、穿透迷雾,查找线索

笔者多次运用问题搜集法进行调查,先着重带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初次阅读,并找学生谈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为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以寻求学生帮助的态度,笔者向学生提出简单的发问,例如“读过文章后你想文章的哪些内容?”并谈谈为什么”等等。学生利用纸张与老师进行初读文本后的第一次交流,将他们存在的困惑或个性体验用文字表达在纸上。例如:《范进中举》中,通过课前了解学情,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初读文本的时候并不认为范进收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们非常理解范进这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身无技能的读书人,为了追求好生活,而投身科考,一考35年的行为。有些学生认为这更能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物质生活追求,可学生在预习文章的时候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知识是这篇文章是讽刺小说,讽刺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当时社会风气迫害,他们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于是,笔者顺势就提出了“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这一主问题,用受益者的形象,迎合学生的认知,希望赢得学生在课堂中对笔者的信任与兴趣,积极思考。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由此可见,学生的问题可以各又不同,问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都是从课内技法衍生出来的。这个时候,教师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不仅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对话的绝对对立特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因为这些问题本就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寻找到答案,当然别有一番趣味。

二、查缺补漏、找寻遗珠

经过初步对学生的学前调查分析发现,这种调查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时找到文章突破口,除了完成“以学定教”的初衷外,还能更好的审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遗漏,也变相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能力。例如,我有次准备《老王》的课堂教学内容,怎么也找不到灵感,只能浅浅的靠近文本,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我就利用访谈法与学生交流,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王叫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嗤之以鼻的,认为学生是无理取闹。但另一个学生却说,“老王之所以没有名字,是作者故意而为,这证明老王社会地位低下、可怜、卑微的特点。”是啊,孩子的一语中的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愧怍”?不是因为老王对作者多好,也不是因为老王多可怜,更多的是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有作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自灵魂深处的“社会责任感”使然啊!是作者的“悲天悯人”让作者“愧怍”的啊。这次小小的访谈,却引发了我与学生对文章深度的探究思考,使学生知道要注意文本留下的蛛丝马迹,探寻作者灵魂深处的思考。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追求,启发了另一节课《白杨礼赞》。《白杨礼赞》中,学生对于白杨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不理解,因此在课前提问中将问题描述了出来——“白杨为什么能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他们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朴素的问题,其实表现的是学生对作者礼赞白杨的目的探究。

总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这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以学定教”的道路还布满荆棘,需要我们语文人共同去探索。而语文课堂学前的学情调查和分析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益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好的主问题的设定,更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使学生更积极的思考文本内涵。而有效的课堂学前的学情调查和分析促进着“主问题”的有效提出。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常识》.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